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发布时间: 2017-10-1310:21作者: 代园园来源: 十堰市张湾区茅坪小学浏览量: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习的习惯

  预习应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培养。低年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可由老师及家长一起配合帮助其完成。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应用预习提示,课前导语等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先独立思考,把不懂得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另外,学生和家长可以一起在生活中寻找即将要学习的数学问题,进行探讨,让学习体会数学学习的实践性。

  2.课前准备的习惯

  在家准备好第二天课堂所需要的学习用具,并做到学生自己整理归放,这个工作不能让家长代替完成。在学校,课前要自觉准备好学习用具:课本,文具盒,草稿本,作业本,练习册等。学生在上课前要提前就位,调整好上课的状态。老师要观察学生的状态,并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3.主动发言的习惯

  学生举手是学习过程中很常见的行为,目的是希望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馈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举手不仅仅是回答问题,也是提醒自己注意力集中的一个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多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上课的积极性,鼓励全班同学积极举手,通过举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注意鼓励举手的行为,而不要过多评判学生回答问题的正误,对于胆小怯懦的学生,无论回答正确与否,都给与充分的肯定,给每个学生基本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觉得手没有白举,对主动发言就更有积极性了。

  4.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用眼睛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应当注视着老师的眼睛和动作,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学生应该看着黑板,当有同学在发言时,其他同学应当看着该同学的眼睛和所做的动作。小学课堂上,当老师发现学生有发呆、走神、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等行为时,要及时提醒并引导。特别是数学课堂讲到关键知识点时,与数字、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紧密相连,规则性很强,所以教师应加强跟学生的情感交流,保证学生的课堂效率,从低年级引导,到高年级形成自主有意识的注意力集中,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5.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要求学生要有认真阅读,提取要点的能力。阅读例题和习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养成圈点做笔记的习惯。学生如果在回答问题或者做题时发生了错误,引导学生从课本的知识点中找到根源,从而对课本感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在预习时,上课时和出现错误时,自己整理并摘抄知识点,如各种概念、定义、法则、公式等,便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课本的习惯。

  6.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

  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较严重,原因一方面是低年级识字量少,理解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是做题急躁,不愿审题。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准确计算的前提,教师应从低年级起,就引导学生逐字逐句读题审题,不多字少字,在读准确的前提下,再帮助其理解。理解题目后,在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习惯,这是保证解题正确的关键。教师应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学生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就应该养成这个基本程序的习惯。

  7.课后复习的习惯

  从低年级开始,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当天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的关系,要及时整理笔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自我查漏补缺,主动询问老师,做好知识之间的衔接。

  8.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教师要从刚开学就规范作业要求,包括格式、书写、完成时间和检查步骤,跟家长做好沟通,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家长配合监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重点是作业习惯的培养,认真思考后再答题,书写规范,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独立思考,确实不会也不要依赖家长,带着问题来学校问老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题能力。作业完成后要仔细检查,及时订正作业中的差错,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后在同类问题上寻找解决的方法,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9.质疑问难的习惯

  喜欢提问题是孩子的天性,这种天性在后天的教育中或者被抹杀,或者会变成一种质疑的习惯。低年级孩子,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喜欢问问题,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给予充分的鼓励,肯定这种爱提问的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解释。

  10.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小学生的自律性都欠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引导他们从小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安排学习、劳动、娱乐、锻炼、交往等活动。要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包括每天的阶段性安排、每周的较大活动安排、考试复习和双休日、寒暑假的安排等。让学生学会劳逸结合,培养良好的自律性,该学习时不用别人督促就去主动学习,该活动时也能放松得去玩。

  11.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

  12.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错题集。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归纳自己容易出错的题型,总结出错的原因,反思改进的方法。在这个错题集里,选题也要由教师花心思。包括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易错题,难记题,典型例题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一些题。选题不一定要多,要尽量具有代表性,类型尽量不要重复。在每道题后面留下一定的空白,方便注解。学生自己找到解题规律后,也可标注上自己的方法。这个过程坚持下来,学生一定有不小的进步。

  以上是我对小学数学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的一些经验之谈,还有很多有待探索和提高的领域,在以后的教学中,勤写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跟学生一起成长。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