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箭区)在古诗词的饕餮盛宴中感受中国文字的美
发布时间: 2020-01-0818:17作者: 靳书敏来源: 茅箭区实验学校浏览量: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1月7日下午2点40分,寒风瑟瑟,热闹的校园早已归于宁静,而一位特殊客人的到来却让校园暖意浓浓。此刻,茅箭区实验学校的阶梯教室里书声琅琅,老师们正在兴致勃勃的聆听着思齐国学堂刘念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生动、有趣《中国的文字为什么最美》经典古诗词讲座。
据该校副校长任宗萍介绍,刘念出生于十堰郧西上津,她从小酷爱文学,熟读经典,文学底蕴深厚,具有脱俗的古典气质,雅致的人文素养,以及果敢的文化担当,热衷弘扬国学。
讲座中,刘念老师根据老师们的兴趣和理解力,主讲了唐代三大诗人中的新乐府的旗帜——白居易的故事。刘老师从有趣的街卒葛清追星——白舍人行诗图讲起,从白居易襁褓中就略识之无的聪颖到少年漂泊江浙再到诗惊顾况;从白乐天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讲到《观刈麦》再到《长恨歌》。重温了《早发白帝城》,带着老师们和李白再次相遇,一起寻找人、自然、宇宙的共同节奏,感受空间与时间变化给诗词带来的无穷张力;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在老师们的吟唱中焕发出迷人的魅力,而《天净沙·秋思》中一道“夕阳”,一匹“瘦马”的争论则让老师们明白了个人的阅历不同,对古诗词的感知也会不同,懂得了鉴赏古诗词,方式途径应是多元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刘老师借助这两首表达悼亡的诗词对比,向大家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多么意气风发啊!课堂上,一段段精彩的诵读,一张张欢快的笑脸,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不时的现场互动更是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宋词是和唐诗并列的,唐诗大气磅礴,浑然天成,而宋词清幽委婉,虽然不乏大气之作,但是由于王朝的原因,气势上还是略逊唐诗一筹,但是宋词写情却比唐诗细腻,各有各的长处。”刘念老师的讲学清新、活泼,诗词典故侃侃而谈,先贤语录娓娓道来,恰如那从诗中逸出的精灵,伴着抑扬顿挫的声音旋律,让大家在如沐春风中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纯粹与高尚,内心充满欢喜,找到了灵魂栖息的方向。
“我曾经听见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是不读书的人在教书,而读书的人在民间。这话听起来的确有些讽刺,却很真实。其实我们老师想读书,可是繁重的工作和沉重的生活让我们没有时间去读书。我们这些坚不可摧的勇敢的战士,忙碌的背后是苍白的、无力的,我时常感觉幸福与我们无缘。”
“世间所有的痛苦都来自自己的智慧不足和能力不够。我们应该多去读一些具有人生价值的书和滋养智慧的书。用诗书来丰富自己,改变自己。”
“虽然我们没在古战场,但房贷、纸尿片等我们要面对,我们都在夹缝里求生存,我们的内心从不舒畅,我们的生活压力从不比古人少,那么怎么用智慧来化解呢?”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空樽虚对月”它可以,美丽的诗词可以!
这是一个如此美好的下午,会场始终被一种优美和澄明笼罩着。时间流逝,却让人意犹未尽。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难得的思想触动。在富有诗意的校园,做一个怀有温度、富有诗意的茅箭实校教育人,让学校学子的生命律动起来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未来的日子里,相信老师们亦将在这诗意的田园中与更多的美好相遇、相守。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是刘念最喜欢的一则读书联,也是她的愿望和真实心境。唯有精神安详,方能淡泊致远,在文化荒漠化时,刘念说她一定要种植出一片郁郁葱葱的国学文化绿洲,才是不负今生。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古诗词文化对于提升国民文化自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场听课的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更是对我们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与传播,经典浸润人生,相信学校教师能够将经典诗词继续传承下去,让经典在学生心中扎根。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