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洒在大山托起乡村孩子的明天

发布时间: 2017-04-2009:05作者: 汪正玺来源: 鹤峰县教育局浏览量:

  “好想吃妈妈做的饭菜啊,好想听爸爸讲的童话,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外面工作辛苦啦……”4月18日下午,放学了,海拔1400米的鹤峰县五里乡下洞小学校园里,伴随着流畅的吉他伴奏曲,一首《爸爸妈妈》的歌声回荡在莽莽深山,余音袅袅。

  弹吉他的是学校老师,名叫余小龙,唱歌的是留守在校的孩子,旁边还有一位女老师打着节拍,她是余小龙的恋人。

  今年29岁的余小龙,家住武汉市新洲区,2011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

  余小龙说,他打小喜欢唱歌,大学期间更是经常和一帮文艺青年啸聚,功课也落下不少,最后通过清考才毕业。当年秋季学期,他告别家乡和亲人,来到了素有“鹤峰高原”之称的下洞小学资教,而且一干就是6年。

  “刚来的那会儿,我确实有点儿伤心,人生地不熟,方言听不懂,生活习惯不一样,买个菜什么的没市场,出个门,没得车。”余小龙说,谈起自己的支教经历,余小龙一点都不后悔,山乡的生活恬静,少了热闹,也少了烦恼。

  “刚到校的那些日子让我难忘,欲罢不能。接待我的第一个老师叫罗秀斋。”余小龙回忆,当时村里缺水,学校没有沐浴条件,这名老师和他见面后,拉着他回家洗了个澡,“我洗干净了,但罗老师家可能要等好几天才能洗上澡。”

  那年的生日更让余小龙记忆犹新,清早,班上的孩子制作了折纸和贺卡送给他,集体为他唱生日歌,他把卡片一张张夹在笔记本里。

  孩子们周末回家,每次返校都会给他带来山里采摘的香菇、野菜、野花,甚至还有家里腌制的咸菜。家访时,余小龙用当地方言和家长交流,还帮着家长掰玉米棒子;吃杀猪饭时,他帮着杀猪、端菜,丝毫没把自己当外人,围着火炕讲着山里的故事,余小龙渐渐觉得,这样的生活充满了信赖与温暖。

  “这里半年都是冬天,条件确实艰苦。”余小龙说,好多次,他背上行李包,欲逃离大山,回到家乡武汉,一步三回头……余小龙步履沉重,望着渐行渐远的群山,想着山下幽静的校园,孩子们淳朴天真的笑脸,待他如亲人般的同事,他一时间泪眼婆娑。第二天,他又站在了下洞小学的教室里。

  难忘的一幕幕让余小龙离不开这所比较落后的山间僻校,支教满一年后他选择了留下。期间,他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爱情。如今,他和恋人张地相约,一同留下,守望大山学校,浇灌希望之花,以此报答乡亲。

  “去年上半年,姑父不幸去世。我未能见他最后一面。”余小龙说,姑父临走前,一直念叨着自己的小名儿,可能是久别的亲人最为挂念的缘故吧。当时,连日暴雨,学校正是防汛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教主任的他,实在是抽不开身,父亲得知情况后,表示理解,叫余小龙安心工作,不能让孩子出现一丁点儿问题。这年暑假,学校项目建设启动,他在电话中对父亲说声“今年暑假又不能回家”,便投身于学校工程的监督与管理。“为了孩子学习生活条件的改善,少回趟家算不了什么,值!”余小龙说,其实,他心里有着愧疚,在记忆中,两年才回一趟家,不是不想回家,是余小龙有了一个新“家”,而且很大,他要留下,放飞山里孩子的梦想。

  “为了孩子而忙碌,那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充实、幸福、踏实。”余小龙说,每逢课余时间,他就利用自己的文艺特长,教孩子们唱歌跳舞,还组织学校文艺节目汇演。“自从余老师来到学校后,我们才有了自己的节目,每年过上真正的‘六•一’儿童节。”孩子们说。

  “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或来自单亲家庭,不少心理健康成问题。”如今,余小龙又关注起了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担任起知心哥哥的角色。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