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恩施市<正文

恩施市:“玩傩吧”艺术实践工作坊亮相苏州

发布时间: 2019-04-1601:05作者: 袁作森 谭友兵 李显春来源: 恩施市教育局浏览量: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一行参观恩施市“玩傩吧”工作坊

 

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艺术教育负责人与表演傩戏师生合影

 

表演傩舞

 

制作傩面具

  最美人间四月天,时光绚烂正佳期。415日,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阳光下成长”艺术展演活动现场展演暨学生实践工作坊开展仪式在苏州市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出席活动并为展出活动揭幕。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个工作坊同台展出。恩施市硒都民族小学“玩傩吧”艺术实践工作坊作为湖北省唯一工作坊亮相江南水乡,惊艳姑苏城内外。 

  现场展出——精彩亮相苏州城区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展出现场,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玩傩吧”工作坊里的傩塔、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形神兼备,独具特色。学生代表现场跳起傩舞、展示傩面具制作过程,引来众多观众驻足观看、欣赏,大家对恩施土家族、苗族的傩文化产生极大兴趣,竞相探窥少数民族的神秘民间神话。 

  “因地制宜,改变傩面制作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在传承基础上创新。恩施傩面作品创作更具操作性、实用性和轻便性。”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力和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二级调研员姜贵君观看“玩傩吧”工作坊的作品后纷纷表示,“秉承傩面应该具有的艺术精髓,简单的素材在工作坊师生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 

  走进傩戏——揭开傩戏文化面纱 

  “恩施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古代人与神灵的特殊对话方式。初始为驱鬼逐疫,后慢慢与民间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演变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傩面具是傩戏中常用的道具,其艺术风格浑厚、粗犷,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形象塑造。通过精雕细刻、讲究色彩,形象地刻划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等个性化表情,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恩施市傩戏文化走进大众视野,走上绚丽舞台。傩戏剧目繁多,有《鲍家庄》《姜女下池》《青家庄》等大本头戏,也有如《瞧像》《王货郎卖货》《小说媒》等单本折子戏。傩戏演员有生、旦、净、末、丑之分,演员人数不拘一格,在锣鼓等打击乐的伴奏声中且唱、且跳、且说。唱腔忽高忽低、跌宕起伏、悠扬悦耳,道白诙谐圆滑,动作粗犷豪放。 

  开发课程——点燃民族艺术火花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将傩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教师引导学生创作出形式多样的傩戏面具。同学们巧妙地将傩面绘制在弯管、簸箕、草垫,葫芦、甑子、纸伞、T裇等材料上。作品琳琅满目,闪烁着智慧与创新的火花。 

  制作现场,恩施市硒都民族小学美术老师李艳平向观展师生介绍,“在制作傩面具过程中,学校师生还独创了多种制作方法,气球法和堆塑法是最常用的两种。气球法,以吹胀的气球为模,用旧报纸兑胶层层粘贴,超轻彩泥造型,丙烯颜料上色,制作时分为吹扎气球、贴纸分区、素色打底、构图塑型、穿孔扎带等五步;堆塑法是把撕成的废旧报纸片团成纸粒,堆塑凸起五官形象。同样分为五步,即创意构图、纸团塑形、素色打底、重塑五官、刻画细节。”“傩文化进校园是恩施市艺术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全市艺术教育工作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展示与赛演结合、把非遗传承人请进艺术工作坊进行教学等形式,把艺术节(黄鹤美育节)作为加强艺术教育的措施之一,实行顶层推动,并建立长效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恩施市已获评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市)等殊荣。”恩施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艺体教研员曹登平老师讲到。 

  据了解,全国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由教育部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坚持校园文化特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是目前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生美育实践平台。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