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足球到游泳,体育课迸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 2016-12-2910:59作者: 记者党立杰 通讯员魏青松来源: 茅箭区三堰小学浏览量:
孩子们上游泳课
12月8日下午4:30,茅箭区三堰小学首届校园足球联赛开赛。“巴西队”、“美国队”、“德国队”等16支代表队依序来到操场,拉开比赛序幕。当日下午,“六(1)尼日利亚队”与“六(2)智利队”展开了首轮联赛的激烈对抗,最终“智利队”以4:2获胜。
校园足球赛,怎么还有“巴西队”、“美国队”参赛?该校校长梁恩友笑着说:“真是非常巧合,国际足球联赛有16支代表队,刚好三堰小学有16个班级,于是我们就以国际联赛队的国名命名16个班级的足球队。”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看似巧合的命名,其背后凝聚着教育的智慧。原来,为了让体育运动成为一堂有文化的体育课,各班级要组织学生先了解相关知识,比如被命名为“美国队”,学生们就要了解美国的国旗、文化及美国队在国际足坛的地位等知识,做足功课后,再开始比赛。
据悉,在三堰小学,与足球课一样受孩子们欢迎的,还有游泳课。12月7日,三年级2个班,80余名学生在班主任、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澳门花园游泳馆学习游泳,与第一堂课时学生们的羞涩、怯水相比,这次游泳课,学生们在水中显得自如了许多。
从足球课到足球联赛,从一堂游泳课到系统游泳技能培训,普通的体育课为何被演绎的风生水起?在这些课程的背后,学校、家庭是如何达成育人共识的?近日,记者专访了三堰小学校长梁恩友。
记者:一堂简单的足球课,三堰小学为什么要别出心裁?
梁恩友:我们都知道,从2015年起,国家教育部提出了足球进校园的策略,并在全国认定并命名了8651所中小学为足球特色学校,旨在探索体教结合,改革创新的体育教育功能。作为学校,在积极响应教育部倡议时,如何让国家课程学校化,学校课程特色化,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校于2015年起,在足球课上做足功夫。
纵所周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体育运动精神。那么如何让体育不仅成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更成为一种育人的体育文化。这成为体育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堰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近年来承担着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由于受条件及环境所限,我们的学生眼界不够开阔,如何培养孩子宽阔的视野?我们就借助足球进校园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从了解国际足球联赛的相关知识开始学起,一方面学习与足球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世界。
记者:在足球进校园活动中,三堰小学是如何在探索中逐步实现“国家课程学校化,学校课程特色化”?
梁恩友:毕竟特色教育不等于特长教育,足球课也是一堂体育课,在推进足球进校园活动中,教育工作者既要纵观全局,又要兼顾个体差异教育,这确实有一定难度。我校在推进足球运动时,基于了三方面的思考:足球在我国是一项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跟国际相比,尚有一段差距,如何借助足球运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及国际化视野?这是我们最先思考的一个问题。其二,足球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项技能,如何让学生爱上这堂课,这不是简单地教几个动作那么简单的事情。第三,怎样激发学生们由兴趣爱好,发展成为一门技能?一种足球文化?教育需要持续性,如果单纯为了推广足球运动,我们完全可以停留于足球热身运动即可,但这样未免过于浅尝辄止,没有达到“体教结合”之目的,学生们也体会不到体育运动的精神。
对于足球课程,我校一方面紧密结合舆情,让足球运动不仅是运动,而成为一场丰富的国际文化盛宴。各班对自己的冠名国家充分了解,从国旗到国情,从足球到文化,藉此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在了解国际足球运动时,爱国教育也可随风潜入学生之心。比如,在认识国旗之时,每个班都必需首先了解我们的国旗与国情,国旗上的五角星为什么是五颗?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我们的祖国为何被称之为华夏民族?等知识在这样的情境下,以设问与求索的教学方法,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深入了解这些知识后,再带领学生走上运动场,学习足球运动规则与技巧。之后,再以赛促学,引导学生从普遍兴趣向特色兴趣发展。
记者:据悉,三堰小学已获得国家足球特色学校荣誉称号,获得这个称号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梁恩友:这个称号来之不易。当初学校在推进足球进校园运动时,并未想到可以获得这个称号。毕竟学校体育教师受课业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精力与体力有限,为提升足球课专业水平,学校与鑫途足球俱乐部达到联合授课的协议,在该俱乐部的协助下,足球课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有特色。也是在这个俱乐部的帮扶下,学校终于通过层层审批,获得足球特色学校称号。
如今每到足球联赛开赛之时,操场上热闹非凡,男孩子在赛场拼搏,同班同学在赛场边助威,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氛围。
记者:游泳课也正逐渐成为三堰小学学生的最爱,在推进这门课程中,学校是怎样做的?
梁恩友:是的。游泳课的开设也有非常特殊的因缘。三堰小学孩子的幼年多数在农村,对于时髦的足球课、游泳课是比较陌生的。2016年茅箭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心理健康示范区的理念。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课堂?恰在此时,与学校毗邻的澳门花园游泳馆的负责人来到学校,愿意义务给学生教授游泳课。当时,我就想“水能净化一切,利万物而不争”,那是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有帮助呢?经过查阅资料与走访调研,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游泳运动可以促进人身心健康,几乎所有体育运动对于渲泻不良情绪都是有帮助的。那问题是,如果仅仅是答应游泳馆的教训义务教学,让学生接触一下游泳课,这对于学生的整体成长有帮助吗?能否像推进足球课一样,让游泳不仅成为学生的一种技能,也成为一种带有文化的教育呢?
基于这样的深思,我校让澳门花园游泳馆的负责人拿出具体实施方案——三堰小学的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游泳技能,更要懂得与游泳相关的体育赛事,懂得以专业与审美的角度去看国际跳水比赛,由门外汉看热闹向门内汉发现美的转变。
记者:游泳课有许多潜在安全风险,家长支持吗?
梁恩友:提及此游泳课的安全风险,真是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不止是担心家长不支持,也担心上级主管部门。长期以来,我们提出了10多年的家校共建,其实这么多年来,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多的时候是学校在唱“独角戏”,隐隐感觉家长与学校有某种对立。学校将开设游泳课之说一提出,就有家长认为,孩子在河里就能学会游泳,有必要这样折腾吗?还有家长认为,大冬天让孩子脱光衣服下水游泳,冻感冒了怎么办?与游泳馆合作,产生的费用谁来买单?种种质疑声音全部涌向校长办公室。
在最为纠结与痛苦之时,幸好上级主管部门给予了极大鼓励:“在确保安全、在得到家长支持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开展游泳课。”仿如及时雨,有了上级部门的支持,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于是,我校一方面要求游泳馆方面根据不同年级设置游泳课程,确保不仅让学生学到游泳技能,更懂得欣赏游泳赛事。另一方面一次次召开校委会,召开家长委员会。经过数次家长委员会讨论,最终家长一致认同了学校游泳课教育。
家长的支持是推动游泳课最得力的帮手,学校负责审核游泳馆的课程设置,家长委员会负责与游泳馆磨价杀价。家长到底是磨价高手,原定一学期200元,16节课,最终以一学年100元,16节课而达成培训协议。
记者:安全是重中之重。正如您刚刚所言,在游泳中不甚受伤了、感冒了怎么办?学校是怎样与家长沟通,并最终达到家校共建游泳课的目的呢?
梁恩友:安全共担。一方面游泳馆在训练中要做到安全施教,另一方面学校也派出分管领导、班主任、体育老师等陪同学生训练。训练中若出现意外,学校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万无一失。但更重要的是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人人都明白温室的花朵经历不了风雨,可现实生活中为了安全,又人为的制造了许多温室。好在我们学校的家长都比较开明,比较认同我们的教育理念。上次游泳课后,一名学生感冒了,这名学生的奶奶找到学校,先与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沟通,再与校长沟通,然后很开心地离开了学校,并表示下次游泳课后,一定给孩子准备好姜汤……
记者:请教练,审课程,邀家长,谈教育,如此煞费周折开展足球课、游泳课,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这与“向分看齐”的现象似乎相去甚远,您如何看待?
梁恩友:教育来不得半点功利,分数是目标,而非目的,任何时候要记住教育的使命,中华民族是个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早在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礼记·学记》中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长善救失。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即是师生关系,也有教学相长的关系。在教育学生之时,我们要思考如何给予学生终身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调整教学方向与方法,而非仅看分数。有的孩子也许分数不尽如人意,但某项体育运动却非常好,这样总有一个地方可以让孩子抬起头,感到自信。借由体育优势,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体育运动中的数学知识、语文知识等。
其实体育运动最讲规则,讲拼搏,当孩子在赛场运动之时,自然就体验规则意识与拼搏精神,课程中再顺势教育孩子时时处处做一个懂规矩,勇于拼搏的人之时就很容易了。
别出心裁的足球课、游泳课,不仅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联手,也让社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在采访中,已为人父的梁恩友深情地说:“我愿意怀着一颗父亲的心态,做一名教育工作者。希望我的孩子在人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我也希望我的学生都学到、掌握到,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