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等科技发展,帮助儿童生活、学习的电子产品、App软件更加丰富。相伴而来的是,相关产品和软件在内容输出方面问题频出,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些企业不断追求应用最新的技术,却忽略了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
为积攒社会经验值,以便正式找工作时更具竞争力,不少在校学生会趁着节假日主动出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这本是常事,且值得鼓励。但他们往往阅历不足、经验欠奉,有时难免“踩坑”。纵观媒体报道、警方公布的案例不难发现,不法分子往往是利用了部分学生经验缺乏、急于求成的心理。
有专家就建议,家长可以尝试主动了解孩子的想法,甚至参与乃至欣赏孩子们的爱好,与他们建立共同话题,进而引导孩子正确地发现美、欣赏美。另外,青少年对某种事物的过度追捧,可能也伴随的是一种对亲子陪伴缺失的自我弥补。在此意义上,尽量给孩子创造更多元地与真实世界接触的机会,也可以避免他们对于某种事物的过度沉迷。
网络平台营运方作为防沉迷的第一责任人,落实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为保护未成年人设置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和护城河,属于法定责任。而且随着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日益重视,未成年人模式作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利器,也在不断地升级完善,相关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守住未成年人保护的底线和红线,要求平台严格准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内容审核标准,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把低俗内容排除在平台之外。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内容生态,优化算法推荐机制,扭转流量至上的创作导向,引导创作者创作更多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