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发布时间: 2024-08-2110:45作者: 钟曜平来源: 中国教育报浏览量:
■教育时评
改革大潮,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矗立起新的里程碑,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全会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当先锋、打头阵!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支撑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教育之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越发凸显。
育拔尖创新人才、产一流科创成果、办人民满意教育……宏伟目标已经明确,奋进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奋力书写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新篇章。
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我们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彰显教育之力。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进入一个大变、大争、不确定的时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
国家之争,就是人才之争、教育之争。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捍卫者与继承发展者,必须是愿意将所学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样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艰巨使命。
唯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坚定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养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科技与产业日益成为大国竞争和博弈的焦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有效应对世界科技创新形势、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有力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是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高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的根本之策。
18世纪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了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三次工业革命。现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掀起第四轮科技革命。历史地看,人类科技革命的每一次出现,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也将重新定义现代化的内涵。
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当下,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科技作为国之利器,越来越成为牵动世界格局变动的重要力量。以教育特有的内生创造力推动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之需。
当前,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发展制高点,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特别是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地缘博弈日趋激烈,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科技变革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科技领域大国博弈烈度持续上升,这一切将伴随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唯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才能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在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的重塑中把握主动、抢占先机,有力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有力保障国家发展和安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直面新时代教育主要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化教育改革,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当下,“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教育“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质”的提升成为紧迫要求,“上好学”、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唯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才能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才能适应人口规模结构深刻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才能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二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前行路上,有不少难关要“闯”、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举全教育系统之力,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才能把教育综合改革的“施工图”变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书写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改革新篇章。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
“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志向,珍惜美好时光,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
锦书云中来,尺牍传深情,回信传递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殷切期待。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这就决定了,高水平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必须更有力、更主动地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要把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目标。
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人才支撑,赋予立德树人新的历史使命,也再次为思政教育工作鸣响了“发令枪”。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写好铸魂育人的大文章。
当前,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如火如荼、科学教育持续加强……“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面向未来,要不断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持续深化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做好学生近视防控,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发展要求的各领域人才。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C919展翼长空、“深海一号”探索海底、“蛟龙”号逐梦深蓝……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实施和一大批大国重器铸就,背后都离不开高校的贡献。高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迫切要求我们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迫切要求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求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高校必须瞄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精准发力、系统谋划,通过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等,为创新驱动源源不断输出一流人才。
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关系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不断突破,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要通过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体系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更呼唤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立足于此,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抓好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以更高水平的产教融合,重塑职业教育发展生态,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聚焦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全力以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补贴比例超过95%……一个个数据,是一座座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内外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有了新的期待。直面人民期待,要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全面发力。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要加快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把促进公平融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努力把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变成教育工作的亮点、看点。
人口新形势催动教育大变革,这是难点问题,也是焦点问题。教育系统要主动变革、前瞻布局,下好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的“大棋”,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要坚持规划引领,将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前瞻性配置。要推进高起点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将人口变局挑战转化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高考成绩超过本科线的考生选择职业院校、“蓝领”成为高层次人才……是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是衡量教育能否有效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奋斗活力的关键。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培养方式多样化的时代要求,为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发展条件,要通过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进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
前沿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对传统科技体系产生重大冲击,科学家预言的“技术奇点”时刻已有迹可循,以更广泛而深刻的教育变革应对科技和产业变革,越来越紧迫。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抓住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要加速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从根本上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推动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拔尖创新的实践来实现。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是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把大中小学学生实习实践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统筹谋划,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在“看得见硝烟”的地方,研究“真刀实枪”的问题,拿出货真价实的成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高校要以专业动态调整为抓手,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增强教育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适应性。
每一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都能有效激发教育事业的生机活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还要在实践中探索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厘清教育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权责等难题,以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4595亿元,复杂的经济形势下,4%成果的持续巩固,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投入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保障和政策导向作用,还需要不断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首批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国优计划”参与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之后,第二批又有13所高校入选,“国优计划”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素质教师正成为教育改革向前推进的动力之源。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关键是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两年多来,平台资源总量迅速增长,功能不断拓展,在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势。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教育变革的挑战,要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把数字化作为撬动教育综合改革的支点,真正地服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教师的教育与教学,服务学校的管理和治理能力提升,更好地推动优质资源均衡,更好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能力提升。
三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瞄准的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民生问题,以及影响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层次问题,是直接关系教育能否更好发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的关键问题。破解改革路上的问题与挑战,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改革的氛围,把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切实提升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确保改革的巨轮沿着正确方向航行的“定盘星”。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要确保党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更为强劲、更有韧劲的动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加强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领导,要坚持筑牢教育根与魂,把牢人才培养方向。所谓“根”和“魂”,重在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引导他们增强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努力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加强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领导,要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不仅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宏观方向把握上,还要深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实践中,要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第一线。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这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的行动策略。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以全局观念谋划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聚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在教育公平、效能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系统推进。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重、时间紧,要抓住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力求取得以重点带动全盘、以重点突破推动整体协同的良好效果。要围绕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评价、治理等变革;服务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要聚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更好得到满足、努力让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更加宽阔、努力让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全面发力。
“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一场攻坚战,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教育改革落到实处。能否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否更有力服务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否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改出成效,人民群众才会满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倒排工期、压茬推进,让教育综合改革落地有声,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良好氛围,这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实效的必要保障。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教育是系统工程,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一项需要由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的协同育人格局,才能推动改革迎难而上,创新势如破竹。
改革之路无坦途,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教育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是理念观念的变革,也是体制机制的变革。唯有广泛汇聚智慧,进一步凝聚共识,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形成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巨大动力。
教育系统要充分思考和认识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复杂内外环境、所肩负的崭新使命,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方向、重点和目标,进一步增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各级各类学校层面要深刻理解当下教育发展趋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动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努力满足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层面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推动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蓝图宏伟,精彩擘画;号角嘹亮,高亢奏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各项改革举措都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不散光、不走神。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教育系统落地见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