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语言的“度”

发布时间: 2024-04-1009:19作者: 王新淼来源: 罗田县丰衣坳小学浏览量:

  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每个老师的课堂驾驭、课堂气氛、课堂效果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究其原因,除了执教者不同、科目不同、设计不同等因素外,因为教师课堂语言的“度”不同,所以直接带来感观和效果也不同。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有“度”,要有温度、有高度、有宽度、有深度。 

  教师课堂语言要有“温度”。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课堂上同样需要这样的“良言”,这个“良言”就是课堂语言的“温度”,它是指教师语言蕴含的情感度,是教师语言带给学生温暖的指数。在表扬学生、评价学生时,甚至在批评学生时,都应注意语言人性化的处理,“教子十过,不如奖其一长”。遗憾的是,有些老师的语言不但缺乏“温度”,而且还有带讽带刺的“冰度”,以至伤及了学生的自尊。我省曾经公布了教师的“十大禁语”,如“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我就知道,你改不了”等;也公布了“十大美语”,如“教室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的成功”等。可以说,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了“温度”,课堂一定会是温暖的,学生“亲其师”,也就会“信其道”。 

  教师课堂语言要有“高度”。这个高度,并不是指教师声音的高低,而是指教师依据相关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的高度分析、讲解。不是浅尝辄止的说明,不是浮光掠影的互动,而是在处理实际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拔高,透过表象看本质。如《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一篇小说,文章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课堂上如果仅仅停留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告诉学生,本文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寄予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有了这样的“高度”语言,学生的思想认识自然就上了一个台阶。 

  教师课堂语言要有“宽度”。一堂课,不可能单纯地讲某一学科知识。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加宽,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学生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比如,语文教学中记叙文所涉及的历史、政治问题等。此时,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你那圈“智慧光环”,让你教学语言外延有了拓展和延伸,也就是说有了“宽度”,这样不仅树立起了形象,而且让学生觉得上这节课同时可以学到课外东西。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老师,一个在课堂上能够恰到好处旁征博引的老师,一定会深得学生的喜爱的。 

  教师课堂语言要有“深度”。教师课堂语言不应粗糙、肤浅,更不能有脏话、不文明的话语出现,在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尚要追求“深度”。这个“深度”指老师的讲述语言如行云流水,娓娓到来,一词一句充满了情感和灵性;解说语言能够点石成金,一语中的,关键时机充满着丰富的思维含量,让学生茅塞顿开,“一语惊醒梦中人”;答问语言善于巧设机关,开启智力,“授人以渔”,一问一答之间有柳暗花明之巧;朗读语言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一吟一读或是振聋发聩,或是润物无声,直抵心灵的最柔软处。 

  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起带进去。”教师课堂语言折射的是一名教师综合的素质和全面的能力,驾驭课堂语言的“度”,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融合,不断地锤炼。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