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带来学习习惯的转变
发布时间: 2024-04-0315:12作者: 陈明来源: 郧阳区杨溪铺镇中心学校浏览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一次不经意的关注,往往会让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意想不到的良好转变,面对学生的异常情况,教师的正确导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催化作用,赋予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自信心。
那一年,我担任五年级数学课教师,兼任班主任。班里有位学生名叫王鑫(化名),课堂上习惯不听老师的讲授。不管老师在上面讲什么,他只顾按照自己的兴趣私下里选择性习作,所以一度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有一次上自习课,其他同学们都在埋头作业,王鑫却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发现王鑫的状态,我悄悄来到他座位旁边,轻轻地拍拍他的头,示意他认真学习。看到我来到他身边,他迅速拿起课桌上的数学课外书,并对我说:老师,我在思考这道数学题,这道题我思考了一天,还是解答不了。
“让我看看是一道什么数学题?”我这才注意到王鑫的课桌上翻开着一本数学课外书,旁边还有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算式,原来王鑫的摇头晃脑是若有所思的状态。
王鑫思考的是一道平均数问题的数学题,题目内容是:有一个学习小组共有11人,在一次考试中,小明因事情未参加,结果10人的平均分是91分,小明的补考成绩比11人的平均分还多5分,求小明的补考成绩是多少分。当时看到题目,我发现对于一个五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给他讲解才好,我便让他把题目抄一份给我。
第二天上午的数学课,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专门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讲解这道题。为了力求让更多学生听明白,我放缓了分析节奏,利用连通管水平原理,在黑板上画出11个竖立的连通管(连通器)示意图,近似于条形统计图一样标出纵向刻度,表示出11个人的分数,通过连通管示意图标出前面10人的平均分91分。为了更好地引导同学们跟上这道题的讲解思路,提升同学们的专注度,我不时抛出一些导向性关键问题。
“10人的平均分高,还是11人的平均分高?”
“因为小明的补考成绩比11人的平均分还高,在算平均分时高出的分数就匀给不足平均分的人,所以把小明加上后,11人的平均分就会在10人平均分91分的基础上上升。”
“11人的平均分将会在10人平均分的基础上上升多少?”我进一步追问。
“小明高出平均分5分匀给前面的10人,每人得0.5分,所以11人的平均分将会在10人平均分的基础上上升0.5分。11人的平均分就是91.5分,小明的补考成绩就是96.5分。”这节课,王鑫的听讲状态格外专注,总是抢先回答我讲解过程中的每一个提问。
“老师,我太感谢你了,没想到你会在课堂上专门讲解我个人遇到的难题,你的一句话就点醒了我苦思冥想几天的疑惑,我太喜欢上你的数学课了。”当天的作业中,王鑫的作业本中夹着一张小纸条,他告诉我当天的数学课让他意识到认真听讲的重要性,遇到的学习困难应该及时请教老师,老师的点拨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节课后,王鑫的课堂学习状态有了很大转变,课堂上不再是埋头闭门造车地学习,而是跟着我的讲课思路,认真思考问题,并总是积极问答,在他的带动下,全班的课堂学习氛围一度持续向好。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