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发布时间: 2024-02-0120:28作者: 刘会东来源: 枣阳市师苑高级中学浏览量: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我想每位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于我来讲,好的语文课,就是要充满“语文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长此以往,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掌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凸显和实现“语文味”的有效路径,基于“语文味”打造高质量课堂,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从而感受无穷的“语文味”。

  创设情境营造“语文味”。“三新”背景下的新高考强调,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成为新课程强调的重点。为此,我们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利用多种方式创设各种生动、有趣、形象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于无声处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增强同学们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实现审美境界的升华,进而营造出浓厚的“语文味”。 
  例如,在进行群文阅读——《氓》《孔雀东南飞》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两篇课文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我会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超越时空的对话。假如焦仲卿遇到氓,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如果刘兰芝遇到了《氓》中的女子,她们会说些什么?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入境融情,身临其境,以一场惊心动魄而又别开生面的相遇,完成同学们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朗诵吟咏读出“语文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郎朗的读书声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在朗读中,学生可以感知文本语言的文字之美、意境之妙、情感之真。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理解。让学生在朗诵中逐渐理解和感受文字的真谛,以充沛的情感和作品实现跨越时空的心灵共振,进而读出“语文味”。 
  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我会在课堂上开展自由朗读、同桌互读、齐声朗诵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感受词人“敢教日月换新天”豪迈之情。 
  赏析语言品出“语文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文的学习必须要咬文嚼字,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字所蕴含的内容,体验其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意图,进而体验文字的美,赏析出“语文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带领学生去品析那些具有特殊内涵和意义的字词句,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品味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力。 
  例如,对于古代诗词来说,一个字、一个词就会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场景,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发现苏轼用了“穿、拍、卷”三个字,而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仔细地品味这三个字,学生就能发现这三个字给我们展现出了波涛的气势以及壮丽的情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通过咬文嚼字,让学生对文章的情感细细品味,进一步理解关键字词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从而懂得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独具的语文味。 
  领悟主旨写出“语文味”。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认为语文就是阅读和表达,而写作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因此,我会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文本主旨,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组织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把与文本相关的感悟与理解写下来。只有当学生对主旨把握全面时,才可以获得对文字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与心灵有共鸣的话语。 
  《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此诗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备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在学 习完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谈现代女性与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比较,将二者的不同之处表达出来,从而表达自己对女性地位的认识,并以旁观者的角度评论社会和自我主观能动性对个人的影响。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更加深刻,可以从写作中延伸学习许多课堂上未学习到的知识,将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程少堂先生曾经说过:“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是灵魂。”由此可见,语文味是课堂教学必不可缺的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坚守住语文的根,通过造出味,读出味,品出味,写出味让语文教学馨香四溢,郁郁葱葱。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