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营现象或将成为撬动乡村教育发展的支点 ——十堰郧阳区胡家营中学打造优质乡村教育品牌纪实
发布时间: 2017-10-2510:25作者: 王奎来源: 十堰市郧阳区胡家营中学浏览量:
十堰市郧阳区胡家营中学位于鄂西北西南隅、秦巴山区腹地,是一所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三年制初中学校。教学质量连续十年名列全区前茅,被誉为“郧阳区教育界一张亮丽的名片”;课改文化浓郁,曾吸引《中国教师报》湖北站站长叶长春到校采访;教师团队人人争当“领头雁”,人人争做“一面旗”,形成团结、奉献、激情、超越的教育精神;当地尊师敬教氛围特别浓厚,学校教育健康绿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胡家营现象”。
近10年,胡家营中学共向湖北省级示范高中输送优质生源近千人。该校毕业生权成军、权丽娟兄妹俩成为留美洋博士,陈韶山、余雪雪、庹超等41人先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昔日教育的“盐碱地”蝶变成今日的“富矿区”,这凝结着胡家营中学教育人的心血和汗水。
依托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剧本改得很好,既尊重了原文,又有自己的艺术加工”“表演的很到位,抓准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伴奏音乐稍显不妥”“道具制作的不错”“他是一个粗野鄙俗、骄横跋扈的底层市侩形象,胡子如果再粗糙点,脸再沧桑点,衣服再脏乱点就更符合课文中胡屠夫的形象了”......
没听错,这不是片场,而是在语文课堂上李云老师对课本剧《范进中举》的精彩点评。语文课不仅仅是语文课,还是剧本写作课、音乐课、表演课、戏剧课、手工制作课。李云老师紧扣“分析人物形象”这个教学目标,在“翻转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维互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把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学生的演绎,变成三维立体的活形象,紧扣“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文本中的隐性信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激发审美想象、感受学科魅力、领悟情感主旨、感悟人物形象,把审美体验变成审美实践,达到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度统一。
为了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学校将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上,先后开发书法、舞蹈、乐器演奏、棋艺、绘画、篮球、名著导读等数十门校本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音乐、文学、历史、艺术、手工制作、体育等诸多领域,把学科课程内容高度整合,打通不同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通道,形成大学科体系。让学生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正因为学校课程理念先进,学生综合素质高,全国百强中学、湖北省级示范高中郧阳中学、十堰一中纷纷在该校设立“优质生源基地”,吸引市级重点初中十堰市第十八中学、东风七中、十堰市第六中学等学校的400余名教师先后到该校参观学习。
“雁行理论”,打造优质师资团队
大雁群飞,雁群排列成V字形,当每一只雁鸟展翅拍打时,其它的雁鸟立刻跟进。当领头雁疲倦了,另一只大雁则接替飞在队形的最前端。飞行在后的野雁会利用叫声鼓励前面的同伴来保持整体的速度,继续前进。胡家营中学是“雁行理论”最纯粹的实践者。
单个的教师如同孤雁,仅凭一己之力飞不到“雁回峰”。让“孤雁”汇成“雁群”,这是管理者的智慧。
通过“内部挖掘、外部争取”的办法,把有德能兼备的教师提拔到学校管理层,打造一支精诚团结的干部团队。利用“党日主题活动”“校委会团队活动”,内部培训、外出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修养、教育管理能力、教学技能水平。让干部团队成为一个“微雁群”。同时把“微雁群”中每一名干部培养成一面旗帜。充分发挥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干部团队的基础上建立“敬业奉献的班主任团队”和“业务精良的骨干教师团队”。干部既是学校的管理层,又是班主任,既是管理人才,又是学科业务骨干,既有“谋全局”的战略眼光,又有“谋一域”的视野,既能建立团队,又能管理团队。同时这种“接地气”的管理模式,又保证了学校决策的科学性。用先进的理念、共同的目标把小团队凝聚大团体,把分团队合成“志同道合的全体职工团队”。
记录每一位教师闪光点,办好教师风采展,建立教师荣誉档案,在值周总结中表扬,在家长会上通报,从内心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关心教职工的生活,积极改善教师住房条件,让教职工安居乐业。建立篮球队、乒乓球俱乐部、广场舞俱乐部、野外有氧跑兴趣小组等,有计划、经常性开展团队活动,用活动凝聚人心。教职工以校为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娱乐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上,你有困难我帮忙,我有困难你帮衬,工作上,抢着干多点,争着干好点,人人争当“领头雁”,人人争当“一面旗”,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团结、奉献、激情、超越”的教育精神。
团队建起来,雁群飞起来的,怎么样让大雁群飞保持强劲的后劲?
对焦发展力量,培植内部资源。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速度,青年教师的成长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质量。胡家营中学瞄准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制定“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成骨干、五年成名师”的目标,为青年教师成长绘制路线图,实行精准帮扶。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典型引路工程,“领头雁”带“雏雁”,为年青教师的快速、优质成长铺就高速路。在内植潜力的同时,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视野。先后选派30余人次到北京东城区景山学校、六十五中、灯市口小学、河北衡水中学、上海杨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国内著名中小学观摩学习,到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进行针对性培训,遴选郑兴涛等教学骨干到英国观摩学习。“雏雁”的快速成长,必将推动“雁群”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营造氛围,激活绿色教育生态
以前,该校名不见经传。尽管是该镇唯一的一所初中,但入学率低,辍学率高,教学质量不突出,父母对子女教育意识淡薄,对教育的关注度低。学校牵住“牛鼻子”,大力营造尊师敬教的氛围。
在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家校联系,孕育家校血浓于水关系的纽带。大型考试过后,必将“金榜题名”优秀学子的喜报送到村组、送到农户。优秀学生获得校、镇、区、市、省、国家级表彰,必将喜讯第一时间传递给社会。学校有重大决策或突破性发展,必将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老百姓汇报。定期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学校的发展动态。课外访万家,把教育理念、教育政策送到百姓的心坎里。大力宣扬学生成人成才的典型事例,在社会上大力营造“知识改变命运”氛围。数年的沐雨栉风,终于换来“花开日”。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学校。
如何让孩子心悦诚服的留下,这又是一个不亚于哈姆雷特生与死的问题。用仁爱之心善待每一位学生,把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事业来做。主动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募集善款几十万,资助贫困学生百余人。三尺讲台,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还是培养学生远大理想、向上向善的沃土。一个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就有后来的上千个,一个孩子考上国家重点大学,就有后来的上百个。
骄人的成绩让社会尊师敬教的氛围日益浓厚。该镇学子不仅在校乐学优学,还吸引大量市区学生到该校就读。每逢中考、高考成绩揭晓时及教师节,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会慰问一线教师,为优秀教师戴红花,为优秀学生及家长送上慰问金。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该校建起录播教室、建立全覆盖网络体系、配备“班班通”、办公电脑,实现办公自动化,为学校的腾飞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该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不忘反哺家乡的教育事业,纷纷出钱出力,建立教育基金会,募集资金百万余元,惠及师生数千人。教育基金会积极发挥杠杆作用,让多劳优劳的教师付出有回报,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同时也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教育基金会,“爱心蛋糕”越做越大,促使教育事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形成支点,撬动乡村教育发展
先进的办学理念、独特的教育品质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让胡家营中学成为具有魅力的乡村教育品牌。品牌的形成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品牌效应。
学校不仅获得极高的社会认可度,而且不断吸引社会的人才、资金流入,促使该校进一步发展。不断提升的学校名气和声誉对学生及其家长、政府、社会公众产生一种亲和力、吸引力及认同感。家长、政府、社会又成为学校品牌的传播媒介,让学校的优点无限放大,为学校创造更佳的成长环境。同时,学校以其品牌形象力使学校的管理者和员工的精神状态得到进一步提升,聚合了学校内部精力、智力、财力,使学校得到质的飞跃。从而衍生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形象”。
“胡家营现象”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高度统一。普遍性在于它具有一切乡村学校的特质,特殊性在于它的发展模式对广大乡村学校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胡家营中学发展模式很快在其他乡村学校得到复制。全区90%的学校,2000余名教育人士先后到该校观摩学习。邻县的羊尾中学也先后派遣考察团前来考察。胡家营现象已然成为撬动区域教育发展的支点,也或将成为撬动更广大乡村地区教育快速发展的支点。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