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让课堂更精彩

发布时间: 2017-06-0709:51作者: 胡小妹来源: 浏览量:

    近日,在《中国教师报》上读到上海市卢湾中学校长何莉写下的一段令人心动的文字: 

    一切创新,都始于突破边界,突破边界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跨界是一种创造性努力,通过跨界,新的元素、新的概念将从一个实践领域由跨界者引入另一个领域。 

    时下,“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已成为流行语,虽然其中包含着一定的戏谑成分,却也预示着“跨界”已成为教育的流行色。当我们还固守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时,一些时代的弄潮儿早已尝试着突破和转型,探索着课程的重构、知识的整合、方法的融合。 

    反观自身,其实我也算得上一个“不安分”的数学老师。尽管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玩“跨界”,实际上却已做出了“跨界”的行为。回想起那些有趣和精彩的课堂细节,哪一次不是因为大胆“跨界”而收获的意外惊喜?! 

  评价学生时我喜欢送名言。当发现学生思维产生惰性、不善于提出问题时,我会鼓励他们:“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遇到难题打退堂鼓时,我会说:“数学家苏步青告诉我们,‘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当学生苦于找不到解题方法时,我巧妙地引导:“数学家华罗庚告诉我们,‘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何不用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思考?!”当学生茅塞顿开、获得成功时,我由衷地祝贺孩子们:“柯普宁说,‘当数学家导出方程式和公式,如同看到雕像、美丽的风景,听到优美的曲调一样而得到充分的快乐’,你们也享受到了与数学家们同样的快乐!”……长此以往,孩子们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还送给我一个绰号“名言老师”。孩子们说:“胡老师的名言警句张嘴就来,比语文老师还‘煽情’!” 

  设计教案时我喜欢“大杂烩”。学习《找规律》时,我让孩子们打起节拍唱着歌曲,体会节奏的韵律和音符的变化,轻松找出数与形的规律。学习《倒数》时,我的课上多出了一幅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孩子们惊讶于乾隆皇帝吃过饭的酒楼居然与倒数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习《莫比乌斯带》时,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吟诵起苏东坡的回文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学习《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了解圆为什么被称为生物学上的“非智慧图形”,思考和解释古籍中“一中同长”“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又是什么意思。学习《百分数》时,我让学生收集与百分数有关的成语,“百发百中,九死一生,百战百胜,百无一失,百里挑一……”孩子们争先恐后,乐此不疲。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干脆把学生带到了微机室里,来一场电脑绘图大比拼……数学与生活,不再被割裂;数学与文化,原本就是一体。孩子们说:“胡老师的数学课,总能让我们学到许多数学之外的东西,既像数学课,又不像数学课,比数学课好玩!”因此,我又多了一个绰号“四不像老师”。 

  布置作业时我喜欢个性化。孩子们喜欢做我布置的作业,因为我班的作业通常没有标准答案,有时也不要求第二天早上交,更不拘泥于练习册和教辅资料,还可以几个同伴自由组合共同完成!去市场搞小调查,帮老师制作教具,自己做学具卡片,办手抄报,写数学日记、单元小结,画知识树整理和复习,做成长档案和记录袋,编错题集,设计试卷,讲数学故事……是经常出现在黑板上的作业,孩子们都习以为常、拍手称快。有的孩子问我:“胡老师,我们班的数学作业花样可真多呀!还有您想不到的点子吗?”于是,我又有了第三个绰号“花样老师”。让孩子们在众多花样中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正是我千方百计想“点子”的不竭动力。 

    我品味和享受着孩子们送我的绰号,感觉自己被浓浓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包围着,激励着。我庆幸自己努力跳出了狭隘的学科本位,让数学课堂回归到原有的多彩面貌。 

    “跨界”, 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追赶时髦,而是让课堂变得灵动而立体,让教师变得丰富而强大。 

    “跨界”,让我看到了数学课堂的无穷魅力,看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阳关大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