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领致富“菌”团 三职专家谭爱华助农走上脱贫大道
发布时间: 2017-04-1111:50作者: 张伯康来源: 浏览量:
她是一名三峡职院的普通教师,同时又是一个奋战在一线的扶贫者。在她的生活里,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找出扶贫方向,扶贫是为了将教学成绩落地开花,结出致富果实。她就是谭爱华,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的一名食用菌领域专家。
“今年试种的羊肚菌每斤能卖出120元来,每亩的利润可以超过万元,我们合作社的38个贫困户今年能摘掉贫困帽子啦!”4月9日,秭归郭家坝镇熊家岭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刘献国对今年扶贫的情况充满信心。而让他充分自信的“羊肚菌”,正是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教授、市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谭爱华最新培养出的“致富菌种”。
谭爱华教授见证了食用菌产业在宜昌的飞速发展。她的研究课题也在远安花菇、云南见手青菌、当阳双孢菇、野生松茸菌等项目中不断变化。对她来说,改变课题的标准只有一个,如何避免菇农遭遇“量大、价贱、耗资源”的痛,让宜昌食用菌产业拥有一批致富“菌”团,为农民脱贫致富冲锋陷阵。
2014年起,谭爱华教授将眼光投向了新的菌种培植项目——羊肚菌。因为人工驯化的羊肚菌不仅只需半年时间就能收获,而且亩产量高达150斤,扣除成本每亩收入可达万元,最最重要的是羊肚菌使用如树叶、锯末、草料、谷壳等再生有机物质做菌种培植的基质,不仅减少了林木资源消耗,还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一块小小的菌肉突然萌发,一粒微小的种子最终探出萌萌的小脑袋,只要想着这个小东西能帮助大家摆脱贫困,我就会感觉到生命的神奇!”言语间,透露出谭爱华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为了能让羊肚菌成为真正能在宜昌地区生长,实现“量大、价高、资源减少”的优质目标,谭爱华教授开始了自己的“菌”团科研项目。在2年多的时间里,她多次在宜昌山区开展研究,与同专业领域的专家积极交流,试图找到羊肚菌人工驯化的钥匙,让它成为致富“菌”团的排头兵。
2016年3月中旬,谭爱华在五峰长乐坪镇腰牌村准备迎接那里的30多亩羊肚菌出菌,可谁知第二天一场暴雪将大棚全部压垮,风积雪冷之下30多亩颗粒无收。这样的结果对当地菇农是个不小的打击,对谭爱华教授来说更是一个猝不及防的重击。她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苦口婆心地动员大家重拾信心,“不抛弃、不放弃,既是扶贫的真谛,也是科研的意义。”看到她憔悴的脸、通红的双眼,当地菇农默默地来到种植基地,开始清理起来,为下次的种植做起了准备。当地的合作社负责人回忆起这一幕,眼眶中还带有一丝泪花:“有这样的老师指导,有这样的菌种可以种,我们怎么会放弃呢?”
2016年10月23日、24日,在五峰长乐坪镇苏家河村示范羊肚菌种植;11月3日、4日,在长阳乐园乡文家坪村示范羊肚菌种植;11月5月、6日,在秭归郭家坝镇熊家岭村教合作社种植羊肚菌……在羊肚菌播种的关键时期,谭爱华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她不知疲卷奔走在宜昌的山山坳坳。各地播种完一周以后,她又要重新回去指导放置营养袋。
在秭归、长阳等地,谭爱华指导试种羊肚菌获得成功,品质很好。虽然有时出现雪灾减产的情况,可菇农们对种植羊肚菌充满信心,准备改进措施继续种植。一年之中,谭爱华的一半时间给了学生和实验室,另一半给了山区农民和土地。她不仅教农民种,还常常下田帮助农民种,既当师傅又当义工。
“学校对羊肚菌产业扶贫很重视,扶持了20万元。”谭爱华告诉记者,由于关乎农户的辛苦投入,关乎学校的殷切希望,自己的心一直悬着,直到次年出了菇才会落地。
2016年,谭爱华来到长乐坪镇苏家河村,对21个农户进行羊肚菌种植指导,其中有16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共发展羊肚菌35.5亩。9月,谭爱华来到村里开展技术培训;10月,进行播种示范。回到学校后,她仍牵挂着山里的贫困百姓,牵挂着生长在山里的羊肚菌,她把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编成短信,发送给每个种植户。如果没有收到回复信息,她还一个个打电话督促落实。
目前,全市已有5个村、30多个农户、2家合作社,在谭爱华的指导下种植羊肚菌这一新兴食用菌产业,谭爱华的致富“菌”团正在宜昌产业扶贫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紫陀螺菌(国内首次发现)_爱奇艺
谭爱华在秭归菌种基地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