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配合,首要相互理解

发布时间: 2021-09-2310:43作者: 张远东来源: 保康县马良镇中心学校浏览量:

  连续处理了两起学生家长投诉。一起是因为语文老师放学后留学生补习作业,家长在路队上没有接到孩子,气喘吁吁地跑到学校找孩子,由此责怪老师没有告诉自己,害得自己担心和跑路;另一起是班主任把孩子叫到讲台上并批评了,家长说:不应该到讲台上批评,伤了孩子自尊。要说,两起投诉都是小事,跟家长沟通交流到位,弄清楚来龙去脉,个中的是非曲直也是一目了然。如果,彼此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理解一下,可能本身就不是一个问题,更不用说闹到投诉的地步。由此想到家校配合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像上述这样的“小事”会经常发生。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家校关系甚至是造成家校矛盾,使孩子的教育效果打折扣。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教师要理解家长,现今社会,生活压力大,家长事情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情况确实存在,还有的家长寄全部希望于学校,甚至把孩子当包袱一样甩给学校,不清楚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当然就更谈不上如何去配合学校。这个时候,老师要尽量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工作压力。根据家长的时间需求,安排校内活动或家访。同时,也要引导家长理解孩子教育的特点,让他们了解和明白,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还可以将做得好的家长配合的所有资源,加以整理进行展示,提升家长参与配合的积极性。 

  当然,具体工作时,要视情况而定方法,特别是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的时候,方法和策略也应该不同。比如,有的家长护短,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孩子的不足却视而不见,有了问题,都是别人孩子的不对,甚至老师也不对,为自己孩子的问题找各种理由掩盖和推脱。面对这样的家长,老师首先要做的是打消自己的“恼火”,再就是消除家长的顾虑,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与这类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老师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初衷,并且表明自己专业的教育立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不会因为孩子出现了问题就不喜欢孩子了,沟通只是为了让孩子更好,请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还要注意的是,这一类型的家长,性格可能比较强势,在社会生活中属于成功型人士的较多,在他们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最优秀的。喜欢老师说孩子的好,当提到孩子的问题时,家长可能会感到面子薄接受不了。因此,老师和这类家长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私密性”。避开他人,保护自尊,专业分析孩子的问题,尊重问家长的意见,让家长能充分参与进来,与你敞开心扉,从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再比如有这样一类家长,他们自我意识强,处处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观点容易偏激,甚至有些家长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师面前,强调“维护孩子的权益”,强调“满足家长”的需求,看似“维权”意识很强,实则是自私唯我膨胀。这是一部分家长,在社会转型期对一些相关知识和法规条文理解片面甚至是一知半解、牵强附会造成的。值得指出的是,这一类“新生派”家长占比不少且呈逐渐上升趋势。这种时候,老师不能以某个家长的嗜好来改变原则,要有礼有节,对不合理的要求给予回绝,对过于偏激的观点,要拿出专业的教学知识,纠正家长错误的观念。要让家长明白,说一千道一万,只有家校双方牵手协作,才能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 

  还比如,面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这可能是基层老师碰到的比较多的类型的家长。他们经常说的话是,“孩子就交给您了,该打就打,该骂就骂绝无怨言”,“老师您说怎么办,我都听您的”。这类家长中有几种情况。一是迷信老师权威;二是出于无能为力;三是纯粹放任不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老师要想办法和这类家长沟通,寻求家校配合。首先,要弄清情况。对于自身所受教育程度不高或者工作性质等因素,对于孩子的教育“无奈”的情况,教师应该掌握家长的工作性质、家庭资源和特长等相关信息,布置配合内容时因人而异,发挥每位家长的优势,这样做家长既愿意配合,也能够配合得了,不会有压力,反而会自愿参与。其次,要因人施策。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家长的情况是复杂的多样的,有的甚至是怪异的,教育素养有高低,教育观念有不同,教育需求有差异,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端正态度,不断积累经验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家长,给予不同的家教指导,使家长认可教师的看法。与此同时努力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成长,当家长从孩子身上看到变化和进步,也就自然而然的配合教师的工作了。 

  家校配合,沟通是桥梁,架起这座桥梁的支柱是“理解”,教师首先应理解家长,再引导家长理解自己的工作,最终达成相互理解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家校合力的教育局面,提升教育效果。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