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教下乡活动中追寻生命的动感

发布时间: 2020-11-1717:15作者: 黄振宇来源: 恩施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浏览量:

  自参与送教下乡活动以来,耳濡目染无数精彩的教学片段和学科团队钻研教学的影像,笔者感触颇深。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盘活区域教育教学真正得到高质量发展,送教送培下乡活动让我们领略到了教学研的真实意义。虽然环节既定,但我们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既定环节,送教下乡活动中的研讨方向才更加明确,才使得很大的一群人在教学过程中追寻到了生命的动感。 

  教学设计中的生命动感 

  准确定位上课内容,精准把握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其次是在这三个环节中的交替思考,反复推演,提前预设,最后形成个案并具体实施。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设计精妙,生命动感节奏强,则事倍功半;设计不当,生命动感弱,则事半功倍,甚至导致课堂教学完全流于形式而无任何意义可言。教学设计环节的逻辑关系、知识的层递关系、问题的铺设与延伸、教学行为的张弛有度、教学效果的预设都应该有其自由的生命样态,都应该有其本色的生命体征,都应该有其思想的生命本源。因此,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首先得从如何呈现生命的律动上思考和考量,只有当看似抽象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上具备了生命的动感,设计有了生命,付诸实施才有生命可言,设计有了动感,付诸于行动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课堂活动中的生命动感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唤醒什么?唤醒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唤醒学生对自己生命的感悟灵性欲求。课堂活动中的生命动感应该是师生完成心灵沟通的交互过程,有了心灵对心灵的感受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课堂活动才能呈现出实在意义。课堂教学的生命动感应该体现在: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高比例的有效学习时间、促进学习的课堂气氛、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创建意义的师生交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个体发展、“巧妙”地安排练习、对学习成果有明确的期望、完备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后反思中的生命动感 

  如果说经历磨课后再上课可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话,那么,课后反思的深度将真正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能力只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外在表现,而素养则是教师最终由上课所延伸出来的内在的品质修养,是关乎生命终极命题的东西。名师从哪里来?从教学中来,从课堂活动中来,这只是教师的“小我”层面,只有结合课堂教学的生命动感从不断反思课堂流程的追问中来的教师,才能最终成为“明师”而非“名师”。这个过程是一种涅槃,不经历欲火重生的锤炼,这种生命动感是无法呈现出光辉的,也将没有力量。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所传递的思想内涵不仅仅是上好一节课,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教师明白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反思一节课,怎样参悟教材和课标,怎样在反思中追问课堂教学的真正源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送有所获、学有所获、思有所获,追寻到生命的律动。 

  教学活动中,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学力,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灵性的生长,培育学习的激情,激活生命成长的动力。因此,教师不仅要把课堂看成悟道场、情感场、引力场、思维场、娱乐场,而且要做到眼中有人、手中有课、心中有爱、课中有趣、流程有序。我想,这既是在送教下乡活动中追寻到的生命动感,更是高质课堂建设应该永远追求的魂魄。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