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故事在路上 ——《湖北教育》新媒体发展论坛培训有感

发布时间: 2017-08-0914:37作者: 梅继华来源: 安陆市实验小学浏览量:

 

  ——《湖北教育》新媒体发展论坛培训有感 

    

  初识赵耿老师,是在《湖北教育》新媒体发展论坛上,主席台上的先生其貌不扬,儒雅温润,谦谦君子一个,周身学者专家气派,固有印象中根深蒂固的便是艰涩高深莫测的理论,对即将到来的培训讲座没有太高的期望值。同行的柴大咖一再推介,赞誉有加:“曾经有幸听过讲座,这是一个牛人!"大咖本身能力极强,在文学创作通讯报道方面乃个中翘楚,在我所在的城市赫赫有名,能让他心悦诚服之人,定有“绝活”,按捺住之前的揣测,静心聆听。 

  平实,朴实,真实。随着讲座的深入,这几个词不断在我脑海徘徊,一个又一个小故事记叙着教育路上的思考与实践,娓娓而谈,没有说教,只有分享,教育的意义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又耐人寻味。平实说的是平凡人的平凡事,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学校一个家庭都可能发生,大山之中的平淡小事也应该被教育平等对待;朴实说的是行动,只是简简单单的家访,于细微处抓住教育的契机完成教育事件;真实说的是呈现的原生态的照片,背景不是连绵的大山就是简陋的房屋,没有任何修图软件的处理,就那样一个静止的画面,并不完美的合影。偏偏就是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真实,直击心灵,因为一个个小故事中呈现出的教育理念,这样的培训学习,真正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行为。 

  心之所系,责之所在。什么是教育?赵老师告诉我们:“爱”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发现、实现、呈现的过程,从爱的角度去讲故事,把自己放在故事里,让学生走进故事里,让教育故事像经典典籍一样流传。他讲了好多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墙壁上的标语》教会我如何于细微处体察,拉近与家长的距离,真正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教育;《老人与母鸡》讲出了茫茫大山之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无边的寂寞与漫漫等待;还有红薯的故事、校歌的故事、蹲下来上课的故事、微笑照片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很动听,每一个故事都来源于最真实的场景记录,每一个故事都渗透了教育,每一个故事都是微笑着分享,然而,我们都感动得流泪了。 

    

  从教多年,经历了无数次的培训,聆听过许许多多的故事,谈到老师,好像注定与“奉献”捆绑在一起,作为标杆与旗帜,为了教育事业,可以放弃所有,纵观所有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的汇报材料,总会读到关于“牺牲”的段落,牺牲时间精力搞教育,牺牲家人孩子爱学生,牺牲身体健康坚守讲台,这些故事有触动却没有感动,被渲染的“苦难”只能勾起怜悯与同情,无法感动。而听了《七个孩子的学校》的故事后,我却感动了。苦难依旧,老师却没有一句话勾勒渲染,只是平平常常的记录下自己所做的一切,升旗、上课、做饭、提水、拔草、抓老鼠、还有七个孩子的运动会······这些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场景,在那空旷的校园里,在那连绵的深山深处,在那美女老师被晒红的脸庞上,如此震撼!那满足的笑容真美!我们都在静静的聆听,麻木冷漠的面具好像在这样简单的笑容里土崩瓦解。什么是爱的教育?发现、实现、然后呈现的过程就是教育。 

   很喜欢这一段话:我们是否有一颗敏锐的心灵,用独到的目光去发现生活的点滴,事物的规律?我们是否有一种坚强的力量,用独立的行动去实现思想的主张,梦想的希冀?我们是否有一种有趣的载体,用独特的形式去呈现自己的足迹,奋斗的经历? 

  问问自己,问问同行,我们是否具有?赵老师告诉我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世界。怜悯心产生感知力,好奇心产生洞察力,教育工作者要有对众生的悲悯感,于只言片语中知冷暖;教育工作者要有对世界的探索欲,于一花一叶间见四季。如此,方能发现故事,方能走进故事,方能讲出最美的教育故事。 

  教育都有故事,我的教育故事在路上,最美的教育故事从《湖北教育》出发,从利川出发,辐射到湖北到全国,影响更多的人理解教育,一定会走得更远,让爱的阳光洒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