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备受争议的试卷背后
发布时间: 2025-01-2209:22作者: 汤立宏来源: 中国教师报浏览量:
不久前,深圳南山区因为期末试卷太难延时20分钟交卷冲上热搜,引发多方关注。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试题题型较新、难度较大,也有不少教育人和家长指责其“改革步子太大”。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回应称,比较难的原因是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命题方向和重点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因此试题比较综合。
其实,围绕此话题展开讨论,我们需要科学、审慎地看待这份试卷,才能充分吸取经验教训,从而稳健、科学地推进课改。一方面,要肯定试卷命题者的用心,即借助一张试卷向区域内的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传递课改理念,引导区域内小学数学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科思维训练和核心素养培育,关注学生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关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要承认该试卷让参加考试的不少学生陷入了尴尬,甚至有可能损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由此次事件我联想到课改过程中一些区域和学校的实践明显违背了教育教学常识或儿童成长规律:部分中小学校日常教学与命题不重视学情,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的实际场景中,不少教师无视学生的真实情况和具体存在;一些中小学校及教师对课程标准学习不透、理解不深、应用不准,精准教学的理念未能充分受到尊重和体现;部分中小学校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认识与要求存在偏颇,在某些区域和学校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构成存在短板,比如命题能力较弱;不少学校及教师对课改理念一知半解,教学活动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对学科素养理解偏颇和异化现象严重;部分区域及学校教学管理粗线条,教学质量监测及考试命题等缺少严谨的制度管理和程序规范……
凡此种种,都提醒我们有必要在更广的视域内进行反思。与此同时,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教学业务研究指导部门、中小学校必须补齐短板,以推进课改有序进行。
其一,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和业务研究指导部门、中小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解读。自2016年起,我参加了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基于规准的教学优化和课程建设”区域实践活动,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强化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规准意识,研制并实施区域基于规准的课程与教学规范,开展基于规准的课程与教学专题讲座辅导及一系列教学实践改进优化行动,提升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深化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校都应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摒弃背离课程标准教学与监测的做法,体现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指南和起点,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监测的灵魂和“定海神针”。
其二,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和业务研究指导部门、中小学校应加强教育教学监测管理,具体包括建立从质量监测频次、监测主体到监测制度与流程的一系列规范,既要避免以质量监测为名进行粗制滥造、变换名头的学科统考,又要有效落实质量监测责任人制度。
其三,学校教研组活动和校本培训应开展教师命题能力的专门培训,全面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中小学校可以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为抓手,开展教师命题专项辅导或培训,既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又促进课改的深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这方面,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中小学校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狠抓教学五环节落实和优化的经验值得借鉴。
课改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不可避免会出现新问题、新难题,而不断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就是课改的必经之路。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既要坚定信念课改的大方向不能变,也不能因噎废食、裹足不前。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科研室原主任)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