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洒向“差生”

发布时间: 2019-03-1316:40作者: 叶会明来源: 汉川市刘家隔镇红旗小学浏览量: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每年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部分“差生”。 

  什么是差生?在《现代汉语规范词条》中,找不到这样的词条。在过去还有“双差生”﹑“后进生”等称谓,现在对他们的称呼有点人性化了,叫做“学困生”。但在平时,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差生”。 

  所谓“差生”,通常表现为与大众格格不入,不能遵守纪律,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好好地做家庭作业等,是家长和老师唾弃和放弃的主要对象。然而,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说:“差生”有着坚强的意志力,即使学不会听不懂的东西也要学,也要听;“差生”有惊人的耐挫力,他们要接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眼﹑家长的责骂,可他们仍然“厚着脸皮”泰然处之,可见他们的心理素质超过其他同学。是他们对批评﹑嘲笑﹑冷落﹑责骂无动于衷吗?是现实逼迫他们只能如此罢了。  

  形成“差生”的原因很多,很多孩子本身不“差”,他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很大程度上,根源在于其父母和社会大环境,甚至包括我们教育和教育者本身,孩子们都是受害者。 

  所谓“差生”,通常对老师有一种不信任感或抵触情绪,他们不愿对同学和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请求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因此,在平时的教学﹑生活﹑劳动﹑活动等场合,有意无意之间和“差生”多接触,主动和他们多问问,多说说,无话找话,少说学习上的事,不说令他扫兴的尴尬的话题。比如,过去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去打工的爸妈身边度假,游览过那些好玩的地方,家里情况怎样,当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等等,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慢慢地,让学生对你产生亲切感,愿意和你交谈,那你就真诚地用心倾听,用理解去倾听,用关切去倾听,老师能从中知道很多信息,有了帮助“差生”进步的“药方”。 

  上学年,我班有一胡姓学生,不遵守纪律,作业不能按时完成,逼迫之下交来的作业也是“脏乱差”——真是“惨不忍睹”。平时你问他,他也不理不应,很多老师拿他没法。但他也有一些优点和特长:讲义气﹑爱劳动﹑喜欢打篮球——因为与考试无关,容易被一般老师忽略。我抓住契机,经常和他及其他同学一起打篮球,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其间休息时,和胡姓学生坐在一起,拉起家常。他告诉我,在他一岁多的时候,爸妈就外出打工了,把他留给爷爷奶奶,有时几年也难得回家一次,对爸妈的印象比较模糊,只有寄回的大笔的钞票和大包小包的礼物和他们联系在一起。爷爷奶奶很爱他,可是不会督促他﹑辅导他,从开始到现在傲天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同学们都看不起他,不愿跟他玩,哎!……说完一声和他的年龄并不相符的长叹,给我的心灵一记强烈的震撼。我一直耐心的听着,知道他的内心其实一直在挣扎,他也想取得好成绩,也想和同学水乳交融打成一片。 

  我告诉他,成绩暂时差点不完全是他的错,在我们这里,像你的爸爸妈妈一样,很多父母只有通过外出打工来改变家庭的命运,给孩子好一点的生活条件和物质支持。他们对孩子的爱,在打工的劳动中,在寄回的财物中,在拨回的电话中。你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对老师能信任,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他用羞涩的目光看着我,我看到他的眼里有一点泪光在闪烁。 

  以后的日子里,胡同学变了,上课肯动脑了,肯动口了,肯动手了;和同学的关系渐渐融洽起来,和老师也建立了朋友关系,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在期中和期末的考试中,成绩上升到全班中等水平…… 

  从教路上,这样的事例比较多。不管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要把爱洒向学生。只要走近“差生”, 倾听“差生”,关注“差生”,帮助“差生”,我们的教育教学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