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大胆的“做”一回

发布时间: 2019-03-0716:37作者: 向春梅 韩远华来源: 远安县鸣凤中学浏览量:

   “妈妈,这个周末化学老师让我们在家做一个简易的净水器。”一个星期五,儿子放学回来,书包还没放下就兴高采烈地叫开了。“好啊,那就认认真真做一回吧。”正在厨房做饭的我鼓励道。

  星期六,吃过早饭,儿子让我给他二十块钱。 “嗯——哼,要钱干什么?”我很诧异。“妈妈,暂时保密,反正我不会乱花”孩子一脸神秘兮兮的样子,拿了钱,一溜烟地跑了。 

  儿子很快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包东西。见我一脸诧异,他便从包里一样儿一样的往外拿,药棉,纱布,矿泉水等。 

  “买这些东西干什么呀?”“这还看不出来?做净水器呀!”我这才恍然大悟。接着,儿子又下楼从小区下面找了一些沙,小石子,然后又问我要活性炭。听我说“没有” 儿子的失望全露在脸上:“那,能用别的碳代替吗? 

  “这还不简单吗?”,我望着儿子笑了起来: “找——度——娘!”,我们娘儿俩同时说了出来。一边笑着,儿子一边打开电脑。不一会儿,儿子的命令来了:“妈,我记得我们家有木炭,快去帮我找。” 

  嘻嘻,我猜想这小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不得不参与到儿子的“净水器生产工程”中。终于,我与儿子一起在车库找到了木炭。儿子看着找来的一大块木炭,居然又向我“顾问”了:“妈,这一大块木炭应该把它敲碎吧” 

  得到我的肯定答案后,儿子找来一块小石头。一阵叮叮咚咚过后,木炭块变成了木炭沫儿。我在旁边看着不出声,只是等着下一个“命令”下达。只见他拿出来一个矿泉水瓶,用食指和拇指掐了掐,大约在五分之一处剪掉了瓶底。然后把矿泉水瓶倒置,找来一个铁钉在瓶盖的中央打了一个小孔,翻箱倒柜地,找来用过的中性笔芯穿过小孔。“嗯,这一定是净水器的出水管”我在一旁猜想着。接着,儿子把净化材料放进了没底儿的瓶子里,还很讲究呢——靠近瓶盖的是棉花、然后依次是纱布、木炭、沙子、纱布、小石子等。 

  “妈,你看我做得净水器还不错吧!”一系列工序做完,儿子抬起头兴奋地举着手中的“玩意儿”炫耀。看着儿子一脸的“灿烂”之光,我也沉浸在他成功的喜悦之中。 

  “好喽,我们家有净水器了哦!”,我从儿子手中拿过净水器,准备检验净水效果。没想到,还没有等我接过来,这毛小子顺手把净水器就放到了餐桌上。 

  “嘭”的一声,还没回过神来,只见地板上的木炭沫儿、沙子,小石子撒了一地。“你…”我刚要发火,儿子双手作揖状对我说“妈,对不起,我一定把地板收拾干净!”“收拾好了,我再来做一次。下次,我想想办法,一定把它放稳。”看着儿子尴尬的样子,听着儿子这些话,我的“怒火”顿时消减下去,打心里为儿子的担当和锲而不舍的意志感到欣慰。 

  又是一阵忙绿之后,一个更加精致的净水器做成了。这次,还进行了一些改进——他用了几个一次性的塑料杯,叠在一起做成了稳定净水器的底座。 

  “嗯——”儿子端详着自己的作品,若有所思地对我说“妈,我觉得净水器的上端敞开着不美观。要不,我来改进、改进?”。 

  “可以啊,心动就要行动”在我的鼓励下,他立刻动起来。——找来一个矿泉水瓶,把上端部分剪了下来,仍然在瓶盖的中央打了一个小孔,找来用过的中性笔芯穿过小孔,把它倒置在净水器的上端,并用胶布固定,一个进水的小漏斗形成了。 

  看着儿子的“改良”作品,我伸出大拇指,为他小小的创意点赞。内心深处更为这样“做”的作业拍手叫好。 

  陆游有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可见“做”是教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实践作业无疑是“做”中学的一种形式。 

  回顾儿子做净水器的过程,他的收获又哪是用一个“分数”能衡量完的呢?先看去药店,买药棉、纱布,他要试着与人沟通;后来,遇到问题时,他要不耻下问、上网查询,积极想办法解决。尤其是,第一次净水器做好了,却由于自己的疏忽给毁坏了,他要面对失败。坚持再做了一次,他体验了挫折,培养了耐心。在不懈地努力中净水器终于完成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喜悦,比以往背诵十遍八遍诗句更能让人顿悟。 

  做,真是最好的学习体验。在做的过程中,孩子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思维得到了激发,意志品质得到了铸就,同时还丰富了他的生活,帮他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箭多雕”。 

  老师们,家长们,请放手的让孩子们“做”一回吧。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