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求异思维 科学提高课堂效率

发布时间: 2018-05-0209:16作者: 范正群来源: 郧西县河夹镇童袁小学浏览量: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多种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呢? 

  合理重组,求异创新 

  在学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形近字、形声字混为一谈,使老师与学生双方都很烦恼。为减轻双边累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分析比较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愉、佣、愁、咳、搞、愧、悟、嗽”等生字时,先布置自学,用基本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例:俞——愉(愉快)、榆(榆树)、偷(偷盗)、输(运输);亥——咳(咳嗽)、核(核心)、刻(刻苦)……学生根据新添的偏旁构成的字词进行比较分析,悟出部首“木”与树有关;“亻”与“人”有关;“车”与“车辆”有关,从而得出“忄”与心情有关……正确掌握字义,区别字形、字音。当教学“末”、“挺”等字时,老师启发学生找出最容易混淆的部位,学生很快找出“末”与“未”、“廷”与“延”等,再用基本字加偏旁组成新字,给新字注音。尔后指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上横长,韵母是“O”,上横短,韵母是“ei”;内部“壬”,韵母是“ing”,“廷”的韵母是“en”。从而听音辨形,使学生自学时有规可循,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彻底改变过去生硬强记的机械方法。 

  对立设问,开拓新意 

  凡事都有对错、正反两方面。两个方面相互对立,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最能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二段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当学生默读课文,掌握了基本内容后进行对立设问:伯父的记性好,“我”的记性就真的那么差吗?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回答,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都课文,立刻找出了答案:并不是记性差,而是读书时囫囵吞枣,不用心,不认真所造成的。从中真正理解伯父的一句玩笑话,其实是幽默委婉地严厉批评。“我”认识自己的错误,所以感到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在学生得到这一感悟的基础上,老师继续提出对立式问题,如果遇到另外一个伯父,用直接呵斥、指责,甚至咒骂、罚站的方法对你进行教育,你有什么感受?有的说:“我会感到害怕”。有的说:“我觉得无地自容,巴不得立即消失”。还有的说:“下次再也不去伯父家了”……老师接着问:“这两个伯父,你们喜欢哪一个”?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鲁迅先生”。老师又问,大家为什么都喜欢他?他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喜欢?以此引出“伯父善于启发诱导,尊重晚辈人格和自尊心,教育有方,关心少年儿童。所以许多学生来悼念他”。同时,再次反问,伯父是一个这样的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伯父只一个玩笑,“我”就能检讨自己,改正错误。足以说明“我”是一个乐意接受批评,勇于改正错误,自觉性极强的孩子。通过几次对立设问,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传授了文化知识,又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收到了文道统一的效果。 

  用宽松氛围,挖掘创新 

  目前,还有许多老师用讲解法,整节课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如何改进教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营造宽松开放、进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四部分“救助车夫”时,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兴趣盎然。平时最怕上语文课的学生跃跃欲试,“观众”也特别认真。当扮演者刚进入角色,就有学生指出:课文中是“扶”上车的,不是“抱”上车的;还有的学生指出:痛苦呻吟是哭丧着脸,“车夫”却藏起来笑了一下。就这样让学生当导演,把不尽意的地方纠正过来,把一连串的动作、表情正确无误地表演出来,特别是“伯父”望着“车夫”一瘸一拐地远去,那种严肃忧伤的神情,无可奈何地叹气,表现得活灵活现,把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由语言文字的叙述,又通过思维活动的再创造,增强了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教育,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辨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事实证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丰富了学生想象,从多渠道、多层次领会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双重性、特殊性,突破了语文教学的难点——情感体验,切实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创造思维。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