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天,正当读书时

发布时间: 2018-04-0716:27作者: 赖洋超来源: 洪湖市沙口镇下新河学校浏览量: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可以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就是一部书,一部永不完结的书。我们都活在书中,怎么不去读书呢?

  上学时,我读过校材多达百本,但都是被迫去读的。从教后,我终于有了时间,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有了自己喜欢的书,才有了潜下心来读书。读书是会“上瘾”的,以至于到后来不能自拔,从读书变成了“啃书”,每有“会意”便“欣然自得”,记下稍纵即逝的触感。 

  读书不仅可以让人上瘾,还能感染人。我希望学生能够静心去读书,不仅是读教材,更应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我要求学生把读书当成家庭作业去做,希望他们每天抽时间看一点,哪怕是一页也行,日积月累就能读完一本书或者更多的书。经过几周的观察,我发现很多学生捧着一本课外书,埋头凝视。学生间相互“传染”,桌子上除了那些教材外,多了不少“新书”,有作文书、童话故事、《小学生天地》、漫画书、成语故事等。 

  一个叫汪俊的学生读书很入迷,出乎我的意料。他以前是个“学困生”,不爱动脑动手,不爱写作业,成绩自然也就不怎么好。上课不认真听讲,还会跟同桌讲小话;下课铃声一响,他夺门而出,飞奔下楼抢占乒乓球台。如今,他上课就拿出一本厚厚的故事书。他还问我“这可以吗?”我没有驳斥,心想:既然改掉过去的毛病,看书也无妨,说不定书会改变他学习态度。后来,我跟他约定:课外书要在课余阅读,课上还是要认真听讲,那怕是跟不上也不要放弃。 

  读书是非功利性的,不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古语培养的都是死守金科玉律的“范进”,带有强烈的功利性。我不赞同学生学“范进中举”,把读书当做功名利落的“垫脚石”。读书是发自内心的渴望,是本能。“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读《圣经》给他听。而每读一段后,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当小孩稍微大一点时,母亲就会取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 这些举动用意是不言而喻的:书甜如蜜。犹太人从小就尝到了书的滋味,长大后自然而然地钻进书海里遨游。 

  “读书带笔,不带笔不读书。”我严格要求自己带笔读书,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品味,仿写。在一次小练笔中,左淑文的作文就写得非常好,错误少,句子通顺,结尾精辟,道理深刻。这是她读了不少作文书后小试牛刀。她阅读时把好的开头和结尾,优美的语句牢记在心,写在笔记本上,在写作文中就能运用自如,并且用到恰到好处。在她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一缕阳光照亮教室,点亮了学生读书的那一盏灯。 

    老师给学生一本好书,就给了学生知识源泉;学生爱上一本书,就会如痴如狂地汲取。我愿学生爱上读书,读书里的“蜂蜜”,浸泡在书香中书写翰墨人生。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