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元素,使语文经典咏流传

发布时间: 2018-03-0219:12作者: 灵馨 梦文来源: 钟祥市洋梓小学浏览量:

    语文和音乐同是小学所开设的科目,一直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两者有着“云泥之别”。在学生心里,语文是重要的,同时也是乏味的,而音乐是一门有趣的“副科”。但其实音乐是语言文字的延伸,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人的修养从学诗开始,自立于礼,完成于学乐。可见音乐作用之大。把音乐合理地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能起到很多的积极作用,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不再学生感到乏味。

  一、利用音乐,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无论怎么导入,都是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音乐导入,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音乐可以怡情,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导入或抒情,或轻快,或悲伤,或高昂的音乐,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渲染课堂气氛。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导入时,我播放了歌曲《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认真倾听歌词(会唱的学生也可以跟着唱),想一想歌曲中写了哪些内容,歌中的小女孩是谁。因为是带着问题去听歌曲,所以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这样就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歌词中。听完歌曲,同学们都知道了歌中的小女孩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接着我又问道:“为什么要悄悄留下一块蛋糕,为什么一定不把棉衣弄破?”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个时候他们就想到了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吃不饱穿不暖的遭遇。这样课程开头学生们就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非常可怜,从而营造了本节课的课堂氛围。在歌曲中感知小女孩的可怜,为本课的学习打下来良好的学习基础,学生们在后面的学习中就比较轻松了。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在导入时,我播放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们在歌曲中感受到了妈妈的黑发泛起了霜花,妈妈的腰身不再挺拔了,妈妈的眼睛失去了光华,这些都是妈妈为子女操劳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感受母爱的伟大,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以上两个导入让我的课堂精彩起来,但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使课堂精彩。我们所选择的导入音乐不宜过长,音乐太长会分散学生刚刚集中起来的注意力。且在选择音乐时,也要选择和课文内容有一定关联的音乐,不能随意播放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音乐。 

  二、利用音乐,深情诵读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配乐朗读是语文课上常见的一种形式,为文本配好音乐背景,可以营造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感叹。此文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手法,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非常适合朗读,这时我们可以配上一些稍微悲伤的轻音乐进行朗读。在教学这课时,我配的轻音乐是班得瑞的《Childhood Memory》。舒缓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在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时,我也运用了一些音乐,有《高山流水》、《琵琶语》以及《二泉映月》。刚开始,我用《高山流水》一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读文。接着在引导学生模仿“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一句练习说话时,我仍然以《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感情。然后在练笔环节中配上纯音乐《琵琶语》,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发挥想象力,写写假如自己就是伯牙,得遇子期这样的朋友,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在讲到子期死时,配上《二泉映月》,烘托悲惨凄凉的氛围,让学生们在音乐中感受钟子期死后伯牙悲伤的心情,再次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深厚友谊。最后让同学们伴随音乐歌唱,文字内容便如烙印般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了。 

  朗读时加以音乐的伴奏,可以准确地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的朗读效果。 

  三、利用音乐,升华主题 

  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就是写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受到震动;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这句话虽然讲的是写作,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如此。在课程结束时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使结尾达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余音绕梁的结果。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当他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位低着头踩缝纫机的、瘦弱的、贫苦的、辛劳的母亲时,我播放了《母亲》这首歌,“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听着音乐,想着歌词,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到母亲的伟大,同时迸发出对母亲浓浓的感恩之情。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在课堂最后两分钟进行总结时,配上筷子兄弟的《父亲》。在感受了课本中的父亲为了救孩子独自一人不停地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后,再听一曲《父亲》,许多同学都不禁潸然泪下,音乐让他们更加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音乐对于人的情感的震撼力、感召力,对于课文主题的升华,学生思想感情的加深,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音乐运用得当,精彩的结尾,不仅能起着升华主题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将音乐合理地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把音乐元素引入到语文课堂是合理的、可行的、高效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