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八旬退休教师15年出3本书 其中一本《郧西民语》填补地方民语资料空白

发布时间: 2024-01-2609:22作者: 记者 关前裕来源: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浏览量:

王兴意(右一)老人的新书被图书馆收藏 通讯员王霞摄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通讯员 王霞

  近日,湖北郧西县83岁的退休老教师王兴意历时5年创作的新书《郧西民语》正式出版,该书是搜集、反映郧西境内民间地方语言的著作,填补了民语资料在郧西县发展史上的空白。

  王兴意是郧西县羊尾镇板桥村人,退休前是羊尾镇中学负责人、语文教师。他自幼喜好文学和音乐,退休后一直热衷于文学写作和艺术创作,2009年9月出版《郧西民歌集》,2017年7月又出版了《天河民间唢呐》。他的3本书均被列为郧西天河七夕文化系列丛书。

  退休教师立下著书心愿

  日前,极目新闻记者走进王兴意老人的家,他虽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谈吐自如。

  王兴意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伯父是当地有名的吹鼓手,他从小也喜欢吹拉弹唱。“那个年代,人们生活十分困难,我们家穷且人口多。我很早就跟着伯父到处赶场,渐渐也学会了吹唢呐、笛子等。”王兴意说。

  19岁那年,王兴意考入武汉的一所大学,学习无线电通信专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王兴意被下派到村组驻队,随后被安排到郧西县羊尾镇中学任教。期间,自幼就喜好民间曲艺和文学的王兴意如鱼得水,哪里有红白喜事他就往哪里钻,哪里有好的曲调他都会去搜集。长此以往,王兴意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和民间故事,学到了许多民间语言,也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退休后的王兴意搬到郧西县城和儿子住,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资料,并向身边的居民和艺人学习请教,为《郧西民歌集》《天河民间唢呐》两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基础。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出书。费这么大力气,会有几个人看呢?”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王兴意却坚持要把认准的事情走到底,“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需要整理出来,传于后世。”

  让优秀的民间文艺传承发展

  王兴意不会用电脑,三本书都是自己一笔一画写出来,再去打印店请店员帮忙打印出来。在他的家,光手稿都有厚厚十几本。“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想到几个好民语、好点子,就赶紧爬起来记录下来。”王兴意说。

  记者注意到,《郧西民语》是一本搜集、反映郧西境内的民间地方语言的著作,分“郧西谚语 ”“郧西歇后语”“郧西俚语”“郧西方语(言)”“郧西对联”“郧西民事”“诗话书画”七个章节,包含了一千余条郧西谚语、近五千余条郧西歇后语,融科学性、知识性、逻辑性、趣味性于一体,语言简练、幽默、形象生动,既接地气,又兼具文化和艺术魅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郧西作协副主席赵天禄介绍,《郧西民歌集》《天河民间唢呐》《郧西民语》三本著作的出版,意义重大,填补了郧西地方曲艺文化的空白,是继郧西三弦之后,郧西民间文化当中曲艺文化的又一个里程碑。 这些年,郧西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十分重视民间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这也为民间文艺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生活中的王兴意朴素、节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患有糖尿病,走路腿脚不利索,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全都用来出书了。“如果我的书能让后人有所收获,就是我最高兴的事。”王兴意老人说。

  “‘一日黄沙三日雨,三日黄沙九日晴’‘闷不出溜儿、 讲古今儿 、拍古今儿’, 这些郧西谚语和方语被整理成书籍,读来长知识又有趣,王老师这本书非常有收藏价值。”读者陈浩说。

  王兴意高兴地告诉记者:“我计划出版一本反映郧西红色故事的书,目前正在收集和整理。未来,我还想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把我知道的、想做的都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大家!”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