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正文

莫以数量论英雄

发布时间: 2017-12-2917:16作者: 卢蜜纯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浏览量:

  前不久,北京某重点高校的一位学者公开抱怨,自己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若干论文,但因论文总数不达标,无缘教授职称。

  什么才是真正衡量“人才”的“准绳”?从定义上讲,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因此,衡量人才更应偏向实践成果和社会贡献。唯论文数量论人才,势必是对人才的扭曲。

  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究竟有何弊端呢?

  笔者认为,片面强调论文数量必然将论文质量推上了“滑滑梯”。据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我国SCI论文数量达23.14万篇,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率为7.57次,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引用率11.05次。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在两会上提出,真知灼见和能够产生重大社会效益的学术作品和博士论文凤毛麟角。

  导致这些现状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唯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评价体系,许多高校将论文数量与职称评价、评先评优等切身利益挂钩。

  《论语》有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样极端量化的考核标准必将促使浮躁心态的蔓延。有的教师为让自己“达标”,便不得不走“快餐路线”,盲目“求量求快”,忽视对论文质量的“打磨”。更有甚者,为了在论文数量PK赛上“力压群雄”,在职称评定上“出类拔萃”,忽视教书育人,专攻学术论文。此外,由于考核标准对论文数量过分倚重,“论文买卖”“论文作假”的丑闻也屡屡曝光。高校应反思其考核和监管机制,论文数量决不是“试金石”。

  众所周知,唐代诗人灿如繁星,而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脱颖而出,千古留名。这首“孤篇盖全唐”的杰作,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单凭诗文数量,决不能论天下文人之才情。

  真正的英雄十年磨一剑,真正的人才往往厚积而薄发。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怀尔斯8年没发1篇论文,却破解了困扰数学史多年的“费马大定理”难题;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尔逊,获奖前5年也仅仅发表过3篇论文。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校长基思?奥尼斯曾公开承诺:“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在高影响力的刊物,如《科学》或《自然》上发表文章,我们定当欣赏,我们绝不会设定以论文数量为基础的评价标准。”他还表示,一流的大学应该有信心采取综合平衡的方式评价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而不是简单地以论文数量来论英雄。

  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坚决纠正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科研评价要将质量和贡献放在第一位。值得庆幸的是,至今部分试水高校在教师评价体系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少专家也指出,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时代有望成为历史。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优秀的成果往往需要精心打磨。我们应当给予学者充分的学术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和适宜的科研条件,切不得盲目求快,用“论文数量”这一“金箍圈”将他们牢牢捆住。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