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发布时间: 2024-01-1817:02作者: 曹君华 王奎来源: 郧阳区教育局浏览量:
1月17日,教育部公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名单,经各地组织推荐、专家研究会商,共计确认98个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郧阳区入选。
据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组织推荐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经过郧阳区教育局申请,相关部门评审推荐,郧阳区成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近年来,郧阳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构建“四主模式”,建好“四色课程”,创新“四大载体”,坚持“四轮驱动”,开辟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局面。
“四主模式”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党政主导。2019年5月,郧阳区启动了“家校社共育”实践区创建工作,成立了由教育、妇联、民政等部门组成的家校社共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联席会议18次,出台《郧阳区创建家校社共育实践区实施方案》《“郧阳好公民”成长工程实施方案》《郧阳区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8份,每年财政预算100万元,专项用于“家校社共育”实践区创建工作,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家校融通联动、社会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格局。学校主体。在全省率先启动“三宽”家长学校建设,与北京“三宽”家庭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每年投资150万元,打造全方位、智能化网上家长学校,先后研发了《家长素质提升》《家校关系改变》《激发孩子潜能》等课程,让全区学生家长系统学习家教知识,为孩子创造“宽厚、宽容、宽松”的成长环境。成功创建省市区各级示范家长学校共93所,成功创建市级和区级家长学校示范乡镇共20个,建成全省最大的“三宽”家校教育示范区。家庭主责。深入推进“三家”建设,积极开展“最美家长、最美家庭”“好爸爸、好妈妈、好孩子”系列评选活动,在郧阳网、郧阳报等媒体展播好家长、好孩子、好家风、好家教故事407条,近3年先后评选最美家长549人、最美家庭324个,先后涌现出省、市、区最美家庭周希文家庭、赵兵信家庭、肖邦明家庭等。社会主动。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密切协作机制,对音响制品和图书出售网点、网吧、KTV等实行“点对点”的跟踪监控,不断净化社会育人环境。推进“郧阳好公民”成长工程,法院、卫健、应急管理、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198人,组成19个工作专班,采用蹲点包校的形式,指导学校抓实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学生关爱等工作。积极争取郧阳北京商会、武汉闻一多基金会支持,3年资助该区学生1028人,先后成立了郧阳启航教育基金会、五峰乡教育基金会、白桑关镇教育基金会等,积极争取社会爱心帮助学生。
“四色课程”拓展协同育人新路径。建好“红色铸魂”课程。统筹全区红色教育资源,创新构建“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的模式,打造思政课程育人体系。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到郧阳革命烈士陵园祭英烈,传承革命精神;建军节,组织学生到安阳镇汉江绿谷国防军事展览基地参观,增强学生国防意识、爱军拥军情感;建党节期间,组织学生到郧阳红色报纸展览馆,开展“读报纸·学党史”活动,激励学生感党恩立壮志;国庆节期间,组织学生前往中原突围主战场遗址南化塘镇玉皇山,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建好“蓝色启智”课程。统筹南水北调博物馆、郧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云盖寺国家矿山公园等资源,研发了环保主题课程体系;统筹“恐龙和恐龙蛋共生地”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学堂梁子“郧县人”头盖骨化石集群遗址、“人类文明通史”辽瓦店子遗址等资源,研发了古文化主题课程体系;统筹万润新能源、大运汽车、长江医药等一大批新能源新兴产业企业资源,研发了科技主题课程体系。通过“蓝色启智”课程,广泛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的神奇以及生物演进、人类文明的奥秘,感受科技之美。建好“暖色健心”课程。成立郧阳区未成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配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1人、专业心理辅导师38人,研发了《青春期情绪管理方法》《自我成长之路》《自信建设工作坊》等课程。每年划拨专项经费20万元,配备专兼职人员28人,聘请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叶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等为顾问,首创全省唯一的县级青少年文学刊物《郧阳文学·好少年》,引导学生以文言志、以文抒情、以文说理,心若阳光,勇敢追梦,快乐成长。建好“金色乐劳”课程。实行校园卫生班级包干制、食堂卫生班级轮流打扫制、寝室卫生学生负责制,让学生积极参加卫生清扫劳动。定期组织开展厨艺、茶艺、插花、叠被等比赛,让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各学校积极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实行“班田制”,让学生全过程体验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农事生产劳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街道捡拾垃圾、汉江河畔植树造林等公益劳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四大载体”创新协同育人新实践。以“双走进”为抓手,推动家校手牵手。推行师生“一对一”导师制、“点对点”辅导制、“面对面”互动制,让老师走进学生心中,用心倾听学生的苦与乐,用情解决学生的急与盼;扎实开展“课外访万家·上门解心事”活动,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生家中,了解家情、学情、教情,面对面倾听家长心声心愿,心贴心地解决家长的育子困惑。以“亲情电话”为纽带,推动家校面对面。投入资金25.8万元,开通可视亲情电话658部,建设亲情聊天室164个,让留守学生享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亲情。同时,配建留守儿童之家211个、爱心驿站115个、心语室238个,推行教师结对帮扶学生、“爱心爸爸妈妈”认领特殊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十个一”等制度,呵护学生阳光健康快乐成长。以“云电脑”为载体,推动家校肩并肩。统筹资金350万元,全区各学校配置“云电脑”3000余台,建成网教中心19个,链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三宽”家庭教育平台等,建成家长教育课程、师资培训课程、家长学校管理、家校共育活动、家长学校评估等8大系统,探索数字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2023年6月5日,省教育信息发展中心《工作简报》第60期专刊推介了郧阳《创新运用“云电脑”构建智慧教育“云平台”》,并报教育部,先后吸引区外27批次来郧考察学习。以“心语箱”为桥梁,推动家校心连心。组织全区各学校设置“心语箱”787个,引导师生家长建言献策,促进学校优化管理、改进工作。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作情况》2023年第9期专刊推介了《湖北郧阳用“心语箱”打开学生心扉》,并分送中办、全国人大办、国办、全国政协办、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省(市)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小便签大作用》入选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2022年全国100篇典型案例,系全省唯一。
“四轮驱动”激发协同育人新动能。专业撬动。成立郧阳区家庭教育研究会,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资深专家鲁剑为核心,从教育、妇联、民政、文明城市创建中心等部门抽调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业务骨干137人,打造一支“跨界专家团队”,研发了理论与实践互为依托的“637”家庭教育系列课程体系,免费向家长发放《家长读本》《成长中的爸爸妈妈》2万余册,开设心理健康、近视防控、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等课程,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提供有效帮助与支持。典型带动。以学校开放日为载体,组织“一封家书”、“新时代好公民”成长论坛、“郧阳好公民”家教故事巡讲等特色活动,定期邀请从郧阳走出的外交官罗开富、著名作家梅洁、全国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王世明等,深入学校开展公益讲座、事迹报告会等,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家长科学育子,引导学生成人成才。评价促动。创设“家长+家委会+学校”家庭教育星级评价机制,编制《星级家长评选办法》,连续3年评选了1215名星级家长、322多个星级家委会,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传身教,提高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区级、校级、年级、班级”四级家委会组织架构,将星级家长评价、星级家委会评价结果纳入到学校办学绩效评价,促进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督导推动。制定《郧阳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考评细则》,对各乡镇、各部门、各学校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并与年度综合考评、绩效考评等挂钩,激发家校社协同育人内生动力,引导全社会精心呵护下一代健康成长。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