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房县<正文

教学点,托起大山的希望

发布时间: 2017-01-1211:24作者: 钟久山 陈明琼 邱奎来源: 浏览量:

 

  课间活动时间,毕业于云南大学、32岁的卢俊带领孩子们跑步。

 

  刘华正在教学生踢毽子。

 

  刘华的妈妈正在给孩子们做午餐。

 

  孩子们的午餐很丰盛。

 

  在姚坪乡化口教学点,卢俊一家其乐融融。

 

  在教室里,毕业于三峡大学、26岁的刘华在给二年级的8名学生上美术课。

 

  孩子们观看乒乓球对战。

  当前,不少乡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尤其是教学点,问题尤其严重。记者近日从房县教育局获悉,该局在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建立试点,想方设法解决教师老龄化问题,使这里焕发了新的生机。

  “在加强教学点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引进了一对年轻的大学生夫妻担任教师,使这里的学生呈增长趋势。”房县教育局副局长唐俊说。

  未雨绸缪迁建教学点

  化口村教学点地处房县西北部,距县城约90公里。与记者见过的很多教学点不同,这是一所崭新而宽阔的乡村学校。整个校园占地1600平方米,仅操场就有900平方米左右。校园环境优美,图书室、体音器材室、少儿活动室、食堂等一应俱全。

  “2015年3月,县教育局投入近120万元对化口村教学点进行了迁建。”唐俊说,这是当地村民的迫切愿望。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加速推进,化口村外出打工返乡的村民越来越多,加之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预计3年后化口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可达40多人,而原有的教学点容量远远不够。

  在化口村教学点附近记者看到,涉及全村847位村民的四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正在加紧施工。

  “建好教学点这个精准扶贫的桥头堡,将更好地为村民提高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全面脱贫贡献力量。”唐俊说,“现在这里已经有了一对年轻的夫妻担任教师,过两年,我们会考虑增加三、四年级,再招2名老师过来。”

  年轻夫妻教师安心乐教

  在化口村教学点,“最美乡村教师”伍昌云坚守了30多年。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老师接班,原本应该2013年退休的她一直拖到了2015年。

  2015年夏,房县教育局找到原本在姚坪乡对寺河小学教书的卢俊、刘华夫妇,希望他们能到化口村教学点任教,两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夫妻俩老家都在与姚坪乡相邻的窑淮镇,从小在农村长大,他们很快就适应了教学点的生活。

  “教学点不仅漂亮,而且设施齐全,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光纤的开通,既方便教学,也可以更好地与朋友、亲戚交流,我在这里并不孤单。”卢俊很知足。

  “闲时可以种种菜,晚上一家子围着炉火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真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刘华补充道。

  言谈之间,操场上一辆崭新的轿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卢俊开心地说:“现在小孩1岁多,一家人为了出行方便去年才买的。”

  “你们小日子过得可以啊!”

  “我们俩都是省招新机制教师,每人除了一年3.5万元的工资,每月还有1050元的生活补贴,足够我们的开支。”提起收入,卢俊很满足。

  为了解除夫妻俩的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教学中,房县教育局提出让刘华的妈妈过来照料外孙,顺便给教学点的孩子们做饭,每月给1000元的补助。“感谢局领导考虑周到,我妈来了之后,我们轻松了很多,有更多的精力钻研教学了。”刘华高兴地说。

  偏僻山村充满欢乐和希望

  上月16日上午8点,适逢刘华给二年级8名学生上美术课。黑板上,刘华粉笔下的白菜栩栩如生。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正用彩笔给画好的白菜填充颜色。

  与进行“复式教学”的教学点不同,这里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共18名学生,每个班级一个教室。

  到了上午大课间,卢俊先是带领全校18个孩子列队跑步。自由活动时间,卢俊教男孩子踢球,刘华教女孩子踢毽子、跳绳,教学点的热闹打破了山村的寂静。

  临近中午,孩子们来到食堂列队打饭。午餐很丰盛,有豆芽炒肉、白菜炒火腿肠和番茄鸡蛋汤。学生张欣雨高兴地说:“食堂的饭菜特别好吃,每天都有肉,我每天都吃得很饱。”

  两位大学生教师的到来,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8名原本因伍昌云退休要转走的孩子最终留了下来。“两位大学生教师教得好,孩子吃得也好,我很满意。感谢党的好政策,能让娃儿就近入学。”学前班范炎森家长开心地说。

  唐俊告诉记者:“化口村试点是我们解决教学点教师老龄化问题的一种全新探索。希望这种探索,能让全县70多个教学点和更多的贫困山村受益。希望年轻教师多到教学点去锻炼,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