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际化表达,讲好中国故事 ——纪录片《本色》总策划人走进中南民族大学
发布时间: 2019-12-0910:35作者: 王嘉怡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浏览量:
一位深藏功名65年的老兵透过镜头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位老兵就是张富清。2019年9月11日,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广播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本色》在湖北卫视首播。该片一经播出收获了广泛好评,并且获得了多个国家级大奖。
近日,《本色》撰稿及总策划人、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副主任,高级记者张昌旭走进中南民族大学和同学们分享了纪录片如何做到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
纪录片《本色》分为上下两集,共60分钟,全片紧扣张富清“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主题和“以身许党、一生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通过老英雄的事迹回顾,清晰地再现了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建立赫赫战功却为了不给党和人民群众添麻烦而深藏功名65载的本色。“本色”既是张富清的精神品格,也是本片的格局基调,以镜头还原最真实老兵张富清的一生。
在本片中,还有十分让人羡慕的情感线。张富清是回到来凤县经人介绍认识了自己的妻子然后订了婚约,没有正式地结婚,当他来到武汉之后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未婚妻想让她随他来到军区,未婚妻才一直跟随着张富清去到了恩施,并喜结连理。
张昌旭记者向我们讲述道:“我们拍纪录片的时候,应该多关注多挖掘情感线上的内容,这样能够极大地丰富人物本身,使人物形象能够立起来。”想让中国纪录片接近国际化表达,需要将纪录片要传播的核心价值观和整个人类的共同价值观相结合,尽可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达到相互理解、以跨文化和国际传播角度提炼出人类共同价值观。中国故事里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中国人骨子里崇尚的真善美。此外,故事要有起承转合的文学式审美,配以镜头的多角度多变化多风格,把纪录片变成一本可读性强的小说。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刘梅莉在听完张昌旭记者的分享后说:“一部纪录片的拍摄需要考虑的首先是选题,比如张富清爷爷就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就可以挖掘很多的故事,故事的背后体现着爷爷他本身令人感动的精神品质;其次是拍摄手法和故事结构,正如张老师说的明线和暗线,往往触动人的就是情感线,这是故事本身需要体现出来的。拍摄手法要偏向国际化,镜头交替使用、景深的大小变化等等都是我们以后去拍摄纪录片应该去考虑和注意的地方”。
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