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科普教育的“种子” ——记净明小学优秀科普辅导员汪家望老师

发布时间: 2018-07-1811:01作者: 王长军 侯倩 敖晓波来源: 随县新教育工作室浏览量:

  他,一位普通的村教师,二十五年如一日执着于教育,在平凡而忙碌的教学中,澎湃着内心涌动不息的激情,将科技创新的种子根植山村孩子的心田,把三尺讲台演绎成学生实现梦想的摇篮。他就是湖北省省级骨干教师、随县“先进教育工作者”、新教育实验“突出贡献个人”、随州市“优秀科技辅导员”、随州市青年科技创新提名奖获得者——尚市镇净明小学汪家望老师。

  默默耕耘,种子破土而出

  汪家望老师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凭着他的刻苦勤奋和严格要求,他的教学成绩依然遥遥领先,受到同事、家长的高度称赞。然而他追求的却是孩子们脸上幸福满足的笑容。他始终相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绝伦,如花绽放。他要探索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集“学生快乐学习、全面素质提高、终端考试成绩优秀、健全人格形成”为一体的教育。从那时起,他沉下心来静静读书,稳下心来研究,专下心来丰盈自己。

  书山有路勤为径,他凭借一股“勤”劲向书本学习,他反复研读《课堂教学艺术初探》《听评课艺术》《名师课堂》等专业书籍,将学到的教育理论内化于心,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他不断地分析特级教师的成功秘诀,聆听无数节优秀课。他如饥似渴的完善自己,读书、实践、反思滋养了他,坚实了他。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汪家望老师获得湖北省省级优质课二等奖。参加随州市第三届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中,所作的“三个一”教学案例获得一等奖。

  同年,新教育的春风吹向了随县,唤醒了这个沉寂的乡村小学。各项社团活动火热开展起来,从此,汪老师与科普教育科技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教师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更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祖国的未来等着这些孩子们去创造。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让汪家望老师开始关注科技创新,关注环保,汪老师的“科技社团”也应运而生。本着对科学的崇敬,无论是带领学生做调查研究还是撰写论文,汪老师都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汪老师指导学生认真记录每一次的实验活动,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点燃学生创意的火花。他鼓励学生多多动手,有想法就去实践操作,他的科技探索社团生机勃勃。

  风霜雨雪 种子呈现生机

  成功之路哪有坦途?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风霜雨雪,种子依旧现生机。乡村小学推进科技创新活动难在何处?理念、人才、资金。汪老师开设科技探索社团举步维艰。一些不理解的家长也开始风言风语:“我的孙子是去学知识的啊,搞那些没有用的做啥子啊,又不能吃又不能喝,还浪费时间!”面对家长的质疑,汪老师没有辩解,他认真研读《看云识天气》等气象类科普著作,积极参与省级气象科普活动,辅导学生创作气象类科普论文30余篇,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他不在意戴在头上的这些光环,更在意学生的收获。当学生有模有样的根据云图预测当天的天气时,那些质疑声悄悄地消失了。2013年,汪老师辅导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一种自然捕鼠器》获得国家专利,这在小小的县城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引起随州市、随县科协的高度关注。社团的影响力毕竟有限,汪老师想:怎样才能在全校学生心中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让全校的学生热爱科技,学习科普?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随州市、随县科协给予了汪老师物资和技术上无私的帮助和指导,他们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学校的这片土地,科普大篷车进了校园、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进了校园、科普老师和专家也向孩子们走来了,曾经只能是城里孩子见到的,而今农村的学生一样能体验到科技改变生活带来的幸福。

  在随州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会上,汪老师的学生初露锋芒,科技社团的十余名学生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这在这所乡村小学激起了千层浪,更激起学生探索科技的欲望,鼓舞着汪老师和他的学生在这条路上快乐前行。在随后的随州市第二届、第三届科技节上,又有近三十名学生参加的不同创新项目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湖北省第二十九届、第三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赛中,又有多名同学获得了省级一二名的好成绩,三件创新作品获得国家专利今年6月他辅导的三名学生参加湖北省青少年科学影像节选拔赛,获得省级一等奖,今年10月将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大赛。汪家望老师多次被组委会评为“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

  精益求精  种子激情绽放

  2015年,汪老师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作出创新设想,建立起随州乃至全省首家学校科普教育“种子馆”,建立种植基地,研发“种子课程”,形成一套具有农村学校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他是老师,在各个种植基地率先垂范;他是学生,课外之余,他请教当地的农户、专家,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为了采集种子,他奔走于田间地头,荒坡野岗,脚磨出了大泡,晚间一瘸一拐地回到种子馆给采集的种子“安家”。他邀请来了尚市镇镇农技站农技专家严海锋同志,手把手的培养师生自制农家有机肥,还有针对性的编写了教材。在此过程中,在不同的季节,汪老师还开展了“家校共建”,请当地有经验的土专家来校为师生作科普报告,参观科普基地考察学习。他像一支飞速旋转的陀螺,严重的体力透支,让人到中年的他瘦了一圈,嗓子哑了,嘴角破了……他从不退缩,是梦想给他繁杂的工作增添了浪漫的色彩,赋予了他战胜困难的激情和力量。

  为照顾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汪老师将“种子课程”演变为三级课程,如:在小学一二年级开展“画种子”,三四年级开展“读种子”,五六年级开展“写种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读、写、绘的能力,更高层次上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取向,珍爱生命,在种植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德育教育。在种植课上,让学生观察种子、认识种子,种种子,在此过程中,完美体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教育,更体现德育教育的精神内涵!

  2016年,他们研发的“种子课程”被全国新教育研究院授予“全国新教育十大卓越课程”。 中国民进党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到净明小学实地考察后,在微博中无不赞叹写道:“在湖北随县考察尚市镇净明小学。这是一所农村的村小,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没有想到,孩子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他们研发了种子课程,学校里建设了‘种子馆’,每个孩子都精心地记录了自己种植的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全程。孩子们在种植基地里开展实践活动,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汪家望老师的辛苦付出已经绽放了幸福的花,结出了丰硕的果。他的“种子馆”里,如今收藏各类植物种子达200余种;校内“太空种子种植基地”成为农村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实训基地。2017年,该“种子馆”被随州市、随县科学技术协会分别授予“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辐射示范带动周边二十余省市县近3000余师生来校观摩学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汪家望老师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这一所乡村小学,他渴望为整个随县乡村孩子带来科普的福利,为整个随县山村孩子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历次随县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他义务担任科普员,精心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五进”科普日活动,进一步推动随县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向同类的山村学校毫无保留的传授课程经验,他始终把贫困群众和青少年群体科普作为重中之重,他整合社会力量,强化宣传,加快和推进了农村科普服务均等化和科普资源共享共建步伐,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让科普融入学生心灵,融入农村寻常百姓的生活。

  二十五年的韶华在指缝间悄悄流逝,汪家望老师如一粒科普的种子在乡村教育这块沃土上繁衍。为了科普教育的完美,他痴心一片,期盼着每个生命都能精彩绽放;期盼着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每一个青少年心间萌芽生长;期盼着科普教育的春天万紫千红,满园花香。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