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正文

破解城区“新入学难”应统筹施策

发布时间: 2017-11-2711:26作者: 秦志清来源: 襄州区教体局浏览量:

  2017年秋季开学,襄阳市襄州主城区多所学校“一位难求”,出现了新的“入学难”。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在城区就学,来回奔波,更有家长办假证、找关系,甚至多次上访。损害了政府形象,影响了社会稳定。 

  城区学校再现“入学难” 

  家长渴求优质教育资源,期盼孩子从小享受优质教育本无可厚非。但在调研中,城区各学校普遍表示“有心无力”,“装不下”。为确保城区学生平稳有序入学,今年6月份,襄州区对城区各学校服务范围内新生入学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符合条件的一年级、七年级学生达4000人,远超各学校的容纳人数。在实际报名中,进城务工子女、在沿海务工子女回流、部分择校生等多种因素叠加,城区实际报名人数达5006人。 

  以襄州老西湾片区为例,该片区包括西湾、汉津、天润三个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十年前,这里常住人口不足1万,仅有一所老西湾小学,学生常年不超过500人。随着襄阳城市东进和老西湾城中村改造,短短几年时间,老西湾片区高楼林立,新建了15个住宅小区,入驻了40多个单位,社区常住人口猛增到10万人。根据教育部学龄人口测算标准,每万人应提供400个小学学位和360个初中学位,据此测算,今秋老西湾片区将有4000名小学生和3600名初中生需要入学。但老西湾片区仅有九年一贯制的襄州七中和天润小学2所小学。今年秋季,襄州七中计划招生618人,但符合条件学生744人。天润小学应招生294人,学校只能容纳121名学生。这些数据仅仅包含“三证齐全”家庭子女,不包括进城务工、经商等家庭子女。片区适龄入学学生数远远超过片区学校可容纳学生数。 

  积极应对确保每位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 

  今年“入学难”尤为严峻主要是因为多种因素叠加。一是省教育厅规定从今年秋季开始,小学一年级班级人数不得超过45人,七年级不得超过56人,三年内消除大班额。消除“大班额”意味着城区学校更难进,造成家长需求恐慌。二是各地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建楼盘入住率大幅提升,城区人口急剧增加。三是流动人口增加,摸底统计难以精准,加上教学质量提升后,生源大量。 

  即使如此,保证每位适龄学生顺利入学依然是各级政府的底线。襄州区多次调研,多次协调,疏堵结合,保障了今年秋季平稳有序开学。 

  扩容班级。襄州区规定,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今秋不得设置学前班,不得招收学前班学生。“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并要求各城区学校闪转腾挪,增加班级数量,以襄州区实验小学为例,该校今年取缔3个幼儿班,又合并学校领导班子、教师办公用房,共腾出5个班级用房。区教体局从乡镇学校公开选聘142名教师补充到城区学校,并面向社会再公开招聘120名教师。扩充了班级,配置了师资,有效增加了城区学校的容纳能力。 

  寅吃卯粮。针对少数生源爆棚学校,作为权宜之计,首先确保学生有学上。以新建学校襄州七中为例,今年该校已招生一至八年级,但全校所有教室已全部用完,明年九年级将无一间教室可用,为确保明年学生全部入学,襄州区政府正规划在滨江区再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租赁一所闲置的民办校舍,作为明年缓解燃眉之急所用。 

  城区学校统一协调。让每位学生有学上是各级政府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襄州区教体局成立新生入学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把片区容纳不下的学生有序调剂到城区其他学校。这些举措保证了每位学生有学上,体现了人性化关怀,但不符合划片招生政策和“标准班”教学。 

  破解城区“新入学难”任重道远 

  之所以称为“新入学难”,是因为各县市区大都被评为省级、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还有不少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政府投入巨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的是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但很多家庭依然在想方设法盲目“择校”,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襄州主城区新的“入学难”绝不是个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二胎政策的放开,城区学校适龄入学人数将大幅增加。加之教育部明确规定2018年消除超大班额,2020年消除大班额,城区学校新的入学难正日益严峻,为未雨绸缪,把教育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办好。 

  一是控入口。严格执行划片招生政策,杜绝盲目择校。家长对孩子教育高度重视,这是好事。但不少家长盲目攀比,在上培训班、择校等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前几年,襄州区每年流失到襄阳市区的学生达1000名。各乡镇学生到襄州城区择校也不在少数。家长的盲目攀比式择校,加大了城区学校破解“大班额”的难度。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媒体进一步加大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宣传力度,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择校问题”,降温“择校热”。 

  二是扩资源。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办好教育的主体责任,未雨绸缪,加大城区学校建设力度。近几年襄州区投资4.1亿元,新建襄州四中、襄州七中、襄州九中、天润小学,改扩建八一路小学,对11所城区学校进行了改扩建,虽然对“大班额”进行了破解,但依然不彻底。新的“入学难”依然存在。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协调卫计、土地、教育、规划、财政等部门,科学测算,合理规划,及时新建一批城区学校。 

  三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意见》,省政府出台《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要结合实际,扎实学习,严格遵照执行。一是城乡学校建设同标准。加快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改薄工程”和“五有配套工程”,在硬件建设上城乡实现“同标准”“一体化”,让学校“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二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抓住湖北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唯一试点的契机,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强化教师运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三是推动优秀师资全区流动。打破教师身份限制,实行“县管校聘”。 

  四是严格执行新建小区配建中小学、幼儿园。《襄阳市市区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35号)明确规定:市区范围内(含襄州区)商品房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区、“两改两迁”新建居住小区应按规定配建相应的中小学、幼儿园。“新建居住小区配建中小学校,按照属地原则,由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统筹建设。也可由开发单位自行承建配套中小学校。”“新建小区达到15万平方米或者1500户的,都必须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居住小区配建幼儿园,按照“谁开发,谁配建”的原则,由开发建设单位负责配建,建成后移交区政府。文件对配建学校的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事实上,如果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小区配建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规定,城区学校“装不下”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