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正文

大学应该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 2017-06-0515:46作者: 卢蜜纯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浏览量:

  广告充斥、商贩叫卖、豪车出入……随着大学校园开放、社会的多元化,大学校园的环境变得纷繁复杂,不良贷款、论文买卖等校园乱象频频被媒体报道。

  大学究竟该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在清华大学2016年迎新典礼上,邱勇校长极力呼吁,大学是一个需要宁静的地方,当下大学尤其要强调远离世俗利益的诱惑,驱除急功近利的障蔽,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笔者对此非常认同并有所思考。

  大学校园应该是一块清静而富有美感的土地。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理念备受热捧。许多高校“煞费苦心”,加大资金投入,环境确实有所改善,但监管问题却始终是块“心病”。大学属于公共资源,对外开放合情合理。美丽、清静的校园不仅是教学、科研的开展场所,也成了人们旅游、健身的最佳去处,特别是傍晚和周末,众多大学校园俨然成了市民休闲的公园。

  校园大门敞开的同时,“浙大草坪惊现游客吃火锅”“郑大游客爬树枝拍照”等不文明行为也频频而至,违和的行为接扰乱校园秩序。另外,无孔不入的商业行为也悄然渗透,广告、推销、摊贩乘虚而入,一些不法分子甚至钻着“空子”潜入校园进行诈骗、盗窃和推销,直接危及校园治安。

  大学校园是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土地,拥有宁静、安全和有文化味的环境至关重要。然而,打造一所“别人的学校”并非一日之功,既需“练内功”,加强校园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又需“结同盟”,与学校周围管理方达成共识。此外,还应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共同做好校园环境的创建、保护和监管工作,做到建筑石雕、花草树木,布局合理;一砖一瓦、一水一石,洁净无暇;安全监管、周边维稳,工作有序;性情陶冶、心灵荡涤,环境育人。

  大学校园应该是一块有着浓郁学术氛围的土地。

  随着各种文化思潮及价值理念的涌入,以及类似“唯论文论”和“唯科研论”等不健全的体制影响,大学校园出现“功利校园”和“世俗校园”的现象,这直接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晋升体制等出现偏差,浮躁之气、污浊之风随之而来。

  任何一所学校的职能都离不开教书育人。大学的根本在于打造良好的学风、教风,让学生学在其中,让老师教在其中。教风纯、学风纯,则校风纯。如何让老师乐教,让学生乐学呢?一是适当改革课程结构,将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既杜绝单纯生硬的思想说教,又避免完全的知识技能灌输;二是适当调整老师的工作重心,让老师的本领不仅在科研上出彩,还要在课堂上展现;三是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交流,使得师生兴趣相投、教学相长;此外,学校应大力开展丰富的学术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交流,愉悦身心。

  大学校园的精神阵地需要师生共同坚守。

  有人说,在北大,一个古塔、一洼湖泊、一片杨柳,都关乎着师生们的情感。由此可见,真正的大学绝不是随便围个地,盖几座高楼。学生和老师是校园的主体,大学是个大群体,从办学理念,到人生观、价值观,再到师生的道德素质,甚至门卫保安和清洁阿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都事关大学精神风貌。因此,构建师生精神家园,绝非一个人的事,并且,也只有全体师生共同坚守,精神家园才能无坚不摧。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当为师之天职。无论是高级教授,还是普通讲师,登上讲台,传播知识才是根本。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晏才宏,一生几乎没发表过几篇“像样”的学术文章,也没评上什么职称。但殊不知,这个看似“悲剧性”的人物的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有口皆碑,“一杯茶,一支粉笔,一堂课”的形象广为传唱。2010年,晏才宏因肺癌去世,享年57岁,在他去世三天内,学生自发在校园相关网站上发表千余篇悼念文章。

  而对学生而言,大学凭借着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适宜的学习场所,无疑被称为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此外,在大学,学生还能够结识睿智的老师,结交优秀的朋友,加入各样的组织,参与有趣的活动,从而塑造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

  总之,将大学打造成师生的共同精神家园,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坚守。期待更多的大学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为社会文明提供示范。

相关报道

我有话要说

已有 条评论 , 查看评论
我将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的前提下发表下列看法。 (发言最多为2000汉字)
(您输入的姓名/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