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古诗课的AI技术与文化温度
发布时间:2025-05-20 10:13
作者:潘峻岭
来源: 蒲团乡小学第一教联体

窗外春雨淅沥,教室里的孩子们仰着脑袋,看屏幕上的水墨动画晕染开来——细雨中的牧童横笛遥指,杏花村的酒旗在风中轻曳。这是《清明》公开课上最动人的一幕:学生用稚嫩的语言向AI描述古诗意境,人工智能则将文字幻化成可视的诗意。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智能体叩开古诗的"三重门"

“杜牧爷爷,您写的雨为什么是‘纷纷’而不是‘哗哗’?”当学生向AI诗人抛出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技术正在重构古诗启蒙的路径。传统的诗意解读往往依赖教师单向讲解,而AI智能体的介入,让课堂变成了跨时空的茶话会。孩子们争相追问:“断魂是心碎的意思吗?”“您找酒家是想借酒消愁吗?”智能体用儿童化的语言解释典故,雨声背景音效适时响起,多媒体屏幕上飘落着动态雨丝。在这虚实交织的场景中,记忆与理解不再是机械背诵,而是化作了可触摸的情感体验。

布鲁姆认知塔的基石正在被技术重新浇筑。当学生用“细雨像奶奶织毛衣的线”来形容“雨纷纷”时,AI立即生成细雨纺线的画面——具象化比喻帮助32%的理解困难学生突破了意象感知障碍。这让我想起三年前教《静夜思》时,任凭如何比画“举头望明月”,总有孩子困惑地望向天花板吊灯。如今AI创设的月夜全景场景,让每个比喻都成了可探索的秘境。

诗画互译中的思维进阶

“牧童的手指要画长些!杏花村应该藏在山坳里!”在诗画互动环节,孩子们化身导演,指挥AI作画。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实则是布鲁姆高阶思维的训练场:小涵坚持要把酒旗画成青色,因为“青旗沽酒有人家”;明栋则发现画面缺少“路上行人”,特地添加撑伞的扫墓者。当AI根据指令实时生成不同版本画作时,分析比较变得具体可感——哪幅画更契合“欲断魂”的意境?牧童的“遥指”该用何种肢体语言?

技术放大了儿童的艺术话语权。那个曾经在作文里写“夏天来了,荷花开”的男孩,如今能用“细雨在屏幕上织出透明的网”描述诗境;内向的小月通过修改AI画作中的柳枝弧度,找到了表达哀思的独特角度。

技术洪流中的锚点

但在AI生成的杏花村美得令人屏息时,我适时按下暂停键:“同学们,杜牧真的看到这个村子了吗?”教室里突然安静,继而爆发出思维火花:“诗人可能根本没找到酒家!”“‘遥指’说明村子很远,就像我们的梦想……”这让我警惕:技术可以具象诗意,也可能扼杀想象。因此我们在分层作业中设置“留白保护机制”——AI续写的故事必须保留三个未解之谜,仿写诗歌至少要有一个意象拒绝具象化。

技术终需回归生活土壤,正如我校荷文化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数字时代的教学更要守护那份触摸真实的温度。

杏花村外的思考

下课铃响起时,小杰跑来问我:“老师,杜牧的雨和我们今天的雨是同一场吗?”我笑着指向窗外:“你去问问雨中的杏树吧。”这个充满诗意的追问,恰是AI时代语文教学的隐喻:技术能让我们看见更绚丽的杏花村,但那条细雨中的青石板路,仍需师生携手漫步。当牧童的笛声遇见AI的算法,教育的真谛或许正在于——用技术拓宽认知的边界,以人文守护诗意的生长。

雨还在下,教室墙上的荷文化标语隐约泛着光。我知道,当传统文化与智能技术在这方寸讲台相遇,我们种下的不仅是知识的莲藕,更是在数字土壤里培育着不会褪色的精神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