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槽里的“小生意”
发布时间:2025-10-09 15:32
作者:余承荣
来源: 襄阳市襄城区胡巷小学

早读铃响前,我习惯把粉笔一根根码齐,像给枪上膛。那天,却在槽底摸到几张“钞票”——作业本撕下的格子纸,裁得方方正正,一面画着歪扭的“100”,一面盖着“中国人民银行”五个铅笔字,只是“银行”写成了“很行”。我愣了两秒,把它们原样埋回粉笔屑里,假装自己也是刚路过的人。

第二天,槽里多了零头:一张“5元”,背面写着“工资”。第三天,出现了一张“罚单”,上面写着“李浩轩上课撕纸-2元”。我偷笑,原来他们背着我开了家“央行”。我索性把粉笔槽当观察窗,每天蹲守三分钟,看谁在交易。伸出的小手指甲缝里嵌着墨水,像几只偷偷探头的小乌贼。

一周后,我摸清规则:值日班长是“印钞厂”,谁捡垃圾就发“奖金”,谁奔跑就扣“安全税”。最富的是后排的罗佳怡,她居然攒了“1120元”。最穷的是王浩,名字常出现在“罚单”栏。我暗暗记下,却没出手。教育有时得像熬糖,火候不到,搅早了反粘锅。

月末那天,粉笔槽突然空了,一张告示代替货币:“本行破产,暂停兑换。”我差点笑出声——原来他们也怕“挤对”。放学后,我让罗佳怡擦黑板。她低头搓抹布,突然问:“老师,钱没了,是不是努力就白花了?”我把抹布接过来,一起拧水,污水顺着指缝往下淌,像一条黑亮的河。我说:“钱会皱, effort不会。”她“哦”了一声,眼睛却亮得像刚擦过的玻璃。

第二天,我带来一卷便利贴,宣布“新币种”上市:一张“时间币”等于“陪伴十分钟”。谁想换,就得先为别人做一件“不显眼的好事”,然后到我这儿登记。王浩第一个冲上去,用“帮阿姨推泔水桶”换了两张床。他攥着便利贴,像捏着两张演唱会门票一样。罗佳怡把“时间币”贴在文具盒里,上面写:“可兑换:老师陪跳一次大绳。”我假装没看见她笔尖上的偷笑。

一周后,黑板角贴满了“回执”:

“李梦涵帮低年级学生缝扣子+1”

“陈俊教同桌背圆周率+2。”

“罗佳怡给王浩讲应用题+3。”

……

粉笔槽空了,却像被阳光洒满。我不再数有多少根粉笔,而是数有多少张笑脸。原来,真正的“央行”不在这里,在孩子们愿意互相伸出的手上。

期末家长会,我偷偷把那张“1120元”假钞复印成封面,做成“班级财富报告”。我说:“本学期,我们发行了一种永不贬值的货币,叫‘时间’。”家长们先是面面相觑,继而掌声像风掠过稻田。散会时,罗佳怡把一张“时间币”塞给我:“老师,我想兑换你十分钟,就现在。”我蹲下来,她贴着我耳朵说:“谢谢你让我知道,有钱买不到的东西,叫‘被需要’。”

走廊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张连体的纸币,在风里轻轻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