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教育的真谛
发布时间:2025-10-09 15:28
作者:许博
来源: 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小学

笔在白板上写下一串串数字,就像一个个灵动的音符。站在讲台上的我,望着台下二十多张稚嫩而又陌生的面孔,有的期待,有的茫然,有的东张西望。数学,这门被众人视为冰冷符号的学科,在我的教室里,却成为孩子们开启认识世界的第一把钥匙。

白驹过隙的二十八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明白,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我们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内心被我们触动了什么。这也是我开始真正理解“教育”二字的起点。

记得初为人师的我,怀揣着满腔激情,以为只要把教案写得密密麻麻,精心设计了教案,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符合教学逻辑,学生自然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当我兴致勃勃地讲解分数概念时,班上至少一半的学生眼神开始飘忽;当我提问时,回应我的只有尴尬的沉默。课后,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走到我面前:“老师,分数为什么要分成上下两半啊?它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呆在一起?”这个天真的问题让我蒙了,我突然意识到,我从未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数学。

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我逐渐明白,数学不是高不可攀的知识体系,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生活智慧。于是,我尝试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来解释抽象概念。教学“周长”时,我带他们绕着操场走一圈;学习“体积”测量时,我跟学生拿着肥皂盒、牙膏盒等在测量;理解“分数”时,我跟孩子们分享了一个大西瓜。当数学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时,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胡瑜哲,那个曾经在数学课上总是趴桌子打瞌睡的男孩,现在会兴奋地告诉我他发现教室里的长和宽的比就是一个分数;小彤,曾经害怕数学的女生,现在会用分数计算自己吃掉了多少块糖果,这些微小的改变让我明白,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教育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发生在课堂之外。我渐渐学会放慢脚步,去倾听那些未被言说的声音。课间十分钟,我不再急着回办公室,而是留在教室,观察学生们不经意的互动;批改作业时,也不再只关注答案对错,更留意字里行间透露的情绪变化;放学路上,我会和顺路的学生一起走,聆听他们聊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这些”无用”的时刻,反而让我看到了学生们最真实的一面。小妍在美术课上画漫画,流露出被压抑的艺术天赋;平时开朗的何雨欣最近沉默了,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她爷爷前几天在马路上出车祸走了……这些细微的发现,让我有机会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如其分的关注和引导。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而非塑造。我曾固执地认为好老师就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某种理想模样,直到遇见我的学生刘洋。他是个特别的孩子,他的动手能力非常强,非常喜欢做一些小玩意,但是他的数学成绩经常都是不及格,起初,我试图纠正这种“偏科”,苦口婆心地告诫他考试不考你的那些“小”玩意。直到有一天,镇上举行了科技小制作比赛,他拿着自己制作的会动的小木偶模型来学校给我看,我忽然明白,教育不是把所有人修剪成同样的盆栽,而是为每颗独特的种子提供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后来,我鼓励他积极参加各种制作的比赛,他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他让我懂得,好老师不是园丁手中的剪刀,而是阳光和雨露,是默默守护每株植物都能“自然”地生长的人。

教育者同时也是永远的学者。这些年,学生们教会我的,或许比我教给他们的更多。郭蕊嫣,一个“顽皮”的非常爱笑的小女生。记得初入教室,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我穿一件新衣服时,她会跟我说:“老师,您今天真帅!”每当下课时,她都会跟我说:“老师,您辛苦了!”每当我给孩子讲解难题时,她会说:“谢谢老师的讲解,我真喜欢您……”班上的孩子在她的潜移默化之下,逐渐地学会感谢老师,赞美同学。我在想,我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孩子们每天给我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我也在孩子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于是我开始用镜头和随笔记下那些快乐的瞬间,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不再把自己视为无所不知的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者。这种姿态的转变,反而让我赢得了学生们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站在讲台上的第二十九年,我依然会为备课绞尽脑汁,依然追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我不再焦虑于是否能把所有学生都“教好”,因为我知道,教育如同耕种,需要顺应时节,尊重每粒种子的生长节奏,有些影响可能要到多年后才会显现,有些话语或许要在学生心里沉淀许久才会被理解。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怀揣敬畏之心,在这片心灵的田野上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教室里换了一批又一批“生动”面孔,而教育的真谛始终未变——它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次次心与心的相遇;不是知识的填鸭,而是与生命的对话。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白板笔依然在书写着,书写着像我这样不平凡而又平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