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板”到“指尖”:一场静水流深的教学嬗变
发布时间:2025-09-30 12:53
作者:谢燕
来源: 丹江口市龙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那日,我布置了一道关于“家乡风物”的探究题。按照以往的经验,我猜想孩子们会去翻阅地方志,或是询问家中的长辈。然而,课代表小雨提交的作业,却是一个小小的二维码。“老师,您扫一下看看。”我将信将疑地用手机一扫,一个由学生们自主制作的H5页面徐徐展开:不仅有文字介绍、老照片对比,还有一段他们实地走访老街时拍摄的短视频,背景音里,甚至录下了手艺人与街坊的方言对话。那一刻,我站在讲台上,手里攥着的粉笔,仿佛有千斤重。

我忽然意识到,我那方耕耘了6年的“黑板”,虽依旧光洁如新,但其象征性的知识中心地位,正在无声地消解。过去,我的权威,建立在我对教材的熟悉、对考点的把握,以及那一黑板条分缕析、工整严谨的板书上。我是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授者,课堂的流向,由我一人主导。而今天,知识已如空气般弥漫在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智能终端里。他们轻点“指尖”,便可遨游于一个比我个人学识广阔无数倍的世界。那个由我单向灌输的、稳定而封闭的课堂系统,其围墙正在坍塌。

这场嬗变,最初带给我的是巨大的失落与本领恐慌。我精心准备的教案,可能不及一段网络上的趣味科普视频更能吸引学生;我笃信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强大的云存储与信息检索能力面前,显得如此笨拙。我一度试图筑起堤坝,抗拒这股数字洪流,甚至将手机视为课堂的“天敌”。但我渐渐发现,我抗拒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角色被重新定义的惶恐感。当知识不再稀缺时,教师的价值何在?

直到我将目光从“黑板”彻底移向“指尖”,答案才渐渐清晰。我的角色,不应再是那个唯一的、高高在上的知识发布者,而应是学生进入浩瀚信息海洋的“导航员”。我不再仅仅传授凝固的结论,更要引导他们如何甄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建立知识的关联,如何运用技术进行创造与表达。就像小雨他们的H5作品,我的价值,在于引导他们从纷繁的资料中提炼核心,在于教会他们用影像叙事,在于激发他们将现代技术与深沉乡情融合的巧思。我的工作,从“授人以鱼”,转向了“授人以渔”,乃至“与之同渔”。

如今,我的课堂已悄然变样。黑板还在,但它更多成了思维导图的展示板、小组讨论成果的分享区。而学生们的“指尖”,则在平板电脑上协作编辑文档,在虚拟实验室里模拟化学反应,在编程软件中搭建他们心中的智慧城市模型。我穿行其间,时而点拨,时而追问,时而为他们跨学科的奇思妙想而由衷赞叹。我失去了作为唯一知识源的权威,却赢得了作为一个引导者、陪伴者和激发者的更为深沉的尊重。

这场从“黑板”到“指尖”的静水深流,是教育演进的时代必然。它无关乎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一场深刻的价值重构。作为教师,我们无需哀叹“黑板”时代的远去,更应主动拥抱“指尖”带来的无限可能。当我们放下“执鞭”的威严,学会“触屏”的智慧,我们便能在这场嬗变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坐标,与这个数字时代的孩子,一同奔赴那片更广阔、更充满创造力的教育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