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孩子们都回归了校园生活,家长们轻松了不少,开心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疑惑。
小雨(化名)妈妈说,在学校里,小雨是老师眼中的乖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还经常帮助同学,老师们都对她赞不绝口。然而,一回到家,小雨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妈妈让她做完作业再玩,她却总是先偷偷玩游戏,等妈妈发现了才不情愿地去写作业,而且写作业时也是磨磨蹭蹭,注意力不集中。让她帮忙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间,她要么装作没听见,要么就是随便应付一下。孩子出现这样的反差,让小雨妈妈头疼不已,这也是大多数家长面临的困惑。本期《你问我答》邀请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秀班主任、新城小学教师李娜,和家长们聊一聊学生在家里和学校存在反差的问题。
————————
孩子的这种反差的产生有着多方面原因,与孩子的生长规律紧密相关。从幼儿到青少年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在学校,明确的规则和秩序让他们意识到需要约束自己,以适应集体环境,这符合其社会性发展的需求。而家中轻松自由的氛围,使得孩子更易放松。随着不断成长,孩子对不同角色期望有了认知。老师期望同学们守规矩,孩子为获得认可会听话,而家长的宠爱让他们敢于试探底线。同时,因心理发展特点,孩子对家长依赖更强,知道能被包容所以任性。再加上家长若爱唠叨,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容易逆反,这也是生长规律中正常的心理变化表现。
但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家长们感到十分困扰。家长尝试讲道理,孩子却根本听不进去,想要严厉批评,又担心会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家长们迫切地想找到一种合适的教育方式,既能让孩子在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
那么,家长如何做才能缩小孩子出现的这种反差呢?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调整沟通方式
避免使用命令式语言,可采用描述事实+表达感受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比如,不要说“快去做作业”,而是说“宝贝,现在到了我们之前约定的做作业时间啦,不按时完成作业可能会影响你后面的玩耍时间,妈妈希望你能尽快开始哦”。还可给予孩子有限的选择权,如问孩子“你想先做数学作业还是语文作业呢”,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自主决策的权利,以增强他们的配合意愿。
■ 建立明确规则
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定3至5条核心家庭规则,如规定好作息时间、作业完成要求、电子设备使用时长等,规则要具体且符合孩子年龄特点。执行规则时可采用“一警告二执行”的原则,避免反复说教。若孩子违反规则,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孩子不收拾玩具,那就暂停其下次玩耍该玩具的权利,让孩子明白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联系。
■ 给予正向激励
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的良好行为,注意具体表扬要优于笼统的夸奖,比如要说“你主动帮妈妈拿东西,真是个贴心的宝贝”,而不是简单说“真乖”。还可像学校一样建立代币奖励系统,如积累积分兑换特权。特权可以多样,如周末多看半小时电视等。但需注意,要避免过度依赖物质奖励,拥抱、特殊亲子时光等社会性奖励更具长期效果。
■ 保持情绪稳定
家长情绪失控容易强化孩子的对抗行为。当家长感到愤怒时,可尝试“6秒深呼吸”暂停法,或离开现场冷静后再处理。同时日常要避免将工作压力转嫁到管教孩子中。夫妻双方也要保持教育理念一致,不当着孩子面争执教养方式。
■ 树立良好榜样
家长要严以律己,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家长要求孩子按时起床,自己就不能经常睡懒觉;要求孩子收拾好自己的物品,自己的东西也要摆放整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优秀,以父母为骄傲,这样孩子会更愿意效仿父母的行为,听从父母的教导。
■ 增加亲子互动
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如一起阅读、做游戏、户外运动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和关注。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增强后,会更愿意接受家长的建议和教导。
■ 营造家庭氛围
家长要营造有爱、和谐、有秩序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爱,遇到问题共同协商解决。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舒适,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尊重与自律。
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反差并非无解难题,只要家长用心调整教育方式,以爱与理解为基石,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就能逐渐缩小这种反差。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收获理想效果,让孩子在家也展现出可爱、自律的一面,拥有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长江日报记者杨幸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