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踏三省”“鸡鸣惊三省”,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之地的湖北郧阳区白浪镇多了一张独特的文化旅游招牌,而对于百姓来说,面对三省相邻的学校,也有了更多选择。譬如白浪镇会沟完全小学,三省间就有很多家庭祖孙三代、父子二代在此读书、求学。
10月初,笔者走进白浪镇,提起孙文革老师的名字,熟悉他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从白浪镇郭沟村小到葛花坪村小,再到会沟完全小学;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孙文革在白浪镇一干就是三十年。
父子接力,坚守乡村教书育人
采访中,笔者获知,孙文革的父亲孙本先也是一辈子坚守在白浪镇教育战线,曾担任原白浪镇高中校长,后因乡镇停办高中教育,调至会沟小学担任校长,直至1992年退休。
“可惜父亲没有享到福,退休不到一年就病逝了。因为父亲在白浪镇当了一辈子老师,长大后在白浪当老师便成为我的梦想。”1993年,孙文革从师范毕业,他怀着对父亲的无尽思念,走上了讲台,成为白浪镇原郭沟村小学一名复合型教师,既教语文、数学,又教体育、音乐、美术等。
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初到郭沟村小的环境:几间土木房,既是教室,也是办公室……1996年,他被调到葛花坪村小,条件也不乐观:从家到学校得步行7.5公里山路,雨天山路泥泞难行,师生没有饮用水,学校常常停电。面对这样的条件,他想起了父亲的叮嘱:“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要好好教,爱这个职业,首先要落实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铭记父亲的教诲,接过父亲的教鞭,30年来,孙文革的同事因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纷纷调离,但他却乐此不疲地在白浪镇的教学点、村小和完小间穿梭。无论在哪所小学教书,他带的课在全镇质量检测中始终名列前茅。为了学到更多知识更好地教书育人,他自费进修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他说:“会沟小学培养了我,白浪镇是我的家乡,我熟悉三省交界地邻村的学生和家长,从教育学理论来说,越了解生情越好施教!” 为了方便施教,孙文革选择了坚守。
爱生如子,祖孙三代都是他的学生
2003年,孙文革被调至会沟完全小学,至今已20年。“我从这所学校毕业,父亲从这所学校退休,如今我在这所学校教书,我与会沟小学的缘分实在太深了。”孙文革说,会沟完全小学承载着他太多的育人故事。
学生小斌,其哥哥也是他的学生,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也让他认识到家访的重要性。那天开学,学生都报到了,孙老师发现小斌还没有来学校。经询问得知,小斌提着篮子去学校附近的山上摘枣子去了。孙老师安排好工作,就急急忙忙去山上找到了小斌,并帮他摘枣子。篮子摘满时已到中午,他提着篮子跟学生一起去家访。原来,小斌母亲有病,靠父亲种田养活一家人。小斌打算不再读书了,回家里帮父母干活儿。看到这里,孙老师眼眶湿润了,他当即表态,小斌的学费、学习用具、在校的食宿他全管。几年下来,花费超过万元。就这样,他用爱心留住了小斌。如今的小斌已从职业学校毕业,在武汉一科技公司工作,每年过年都要到学校看望他。
学生小果,父子二人都是他的学生。几年前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三年级住校生小果回宿舍时,不慎扭伤了脚。孙文革冒着大雪,背着小果深一脚浅一脚步行半个小时,找到会沟村医生的家里,包扎敷药后,又背回学校,第二天又冒着大雪把小果送到一骨科医院拍片子,确认伤势无大碍后,孙文革带着小果回到学校,每天数次给他温敷、抹药。他深知小果父亲的窘境,默默承担了小果的医药费。
在小青家,祖孙三代都是他学生。小青于2019年从外地转到他的班上,表现出上课不听讲、任性,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也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家访中,孙文革了解到,是小青的父母、爷爷奶奶过度溺爱所致,于是,孙文革一边传递正确家庭教育理念,一边与各科老师沟通,宽严相济,静待其成长。
据了解,像小果、小斌、小青一样,目前在校就读的80余名学生中,三分之一属于祖孙三代都是他的学生,多数是父子、母子二代是他的学生。
跨省家访,情洒三省间
据悉,会沟完全小学有着50余年办学历史,学校的围墙与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西头村一居民房屋墙挨着墙,距离陕西省商南县湘河镇湘河村稍远,约七八公里,步行1个多小时可到该校毕业生徐盼家。
荆紫关镇的小旭,其母亲是孙文革的学生,小旭四年级转入会沟小学孙文革的班上。初到班上,小旭不能完成作业、很少说话,孙文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在一个周末时间,孙文革购买了学习用品和孩子们爱吃的饼干,走进了小旭的家,才发现小旭父母不和,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对小旭疏于管理,动辄打骂,仅是残疾的奶奶给予小旭些许关爱。为了帮助小旭健康成长,孙文革便经常到小旭的家里,一边向小旭母亲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一边期望劝和小旭父母。但不幸的是,在小旭上五年级的时候,其父意外亡故。小旭一度想要辍学,在孙文革的劝说与帮助下,他顺利从会沟完全小学毕业,如今在荆紫关镇某中学读书。学生毕业了,但孙文革关心小旭的心没有“毕业”,他来到荆紫关镇西头村,找到该村党支部书记,帮助小旭申请困难生资助,感动得该村党支部书记说:“湖北的老师可真是负责,娃儿都回河南了,还这么操心。”
同小旭一样,商南县湘河镇湘河村小盼的母亲也是孙文革的学生,小盼是从三年级转到会沟完全小学的,如今小盼已返回陕西读初中。在村子里,见到小盼的外婆,孙文革还关心地询问:“家里的房屋还漏水吗?小盼母子都还好吧?”
省内省外的学生都一样对待,就这样“好老师孙文革”的名字被三省交界之地各村百姓所熟悉。采访中,记者了解到,30年来,孙文革从没有空着手上门家访,他总是带着笔、本等学习用品,或糖果、饼干等孩子们爱吃的零食去家访。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30年来孙文革购买家访物资累计费用万余元。
孙老师任教以来关爱的外省学生又何止小旭、小盼?目前学校仍有10余名来自河南、陕西的学生。从教30年,热衷于携带礼物家访的孙文革以细腻的师爱,情洒三省,呵护了600余名学生顺利从村小毕业。
去年秋季开学,孙文革喜捡一个“孙女”,成为校园佳话。一天,他发现学前班5岁学生小阳,依偎在学校一棵古树下,独自哭泣。经家访,得知小阳父母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带着她生活,由于学前班不提供午餐,中午需要家长接回家吃饭,但小阳爷爷奶奶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她,于是中午她只能饿肚子,孩子日常所吃也是煮红薯、苞谷糁之类。见知此情,孙文革甚是心疼小阳,当即承诺:“孩子中午在学校,由他照顾。”从此,小阳跟着“孙爷爷”蹭了1个多月的午饭。现在上一年级的小阳,见了孙文革就喊:“孙爷爷好!”
2022年,孙文革被中心学校任命为白浪镇会沟完全小学校长。但他依然在教学一线,担任六年级毕业班语文教学,带头上公开课,带领学校教学成绩一路赶超,部分学科成绩在郧阳区量化考评中上升了五六个名次,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好评。学校安全是天大的事、是天下的事、是天天的事,他视安全如生命,每天深入校园的角角落落排查,校园里的每一截栏杆都被他用手摸过,如有松动第一时间加固。几十年如一日,他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赢得了当地师生、群众的良好口碑。六(1)班学生朱育龙说:“孙校长有时像一位长辈、有时像一位朋友;但最像还是天气预报播报员,天冷加衣,天热防中暑、防溺水……”
面对点赞,孙文革备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如何化解老师难留,基础薄弱等困难?如何追赶火车头学校?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正等着他去描绘,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