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不残 求学永向前
发布时间:2023-10-19 17:04
作者:王悦 陈娟
来源: 丹江口市盐池河镇小学

如果说人的生命是一条大河,那郑力升这条河流就格外蜿蜒曲折......

命运不公,顽强求学

五岁时因为一场意外的疾病,导致郑力升的双腿失去知觉,下肢瘫痪,脊柱侧弯,经医院检查被确定为急性骨髓炎发展成为脊髓损伤,必须住院康复治疗,无法站立除了睡觉,其余时间都与轮椅为伴,生活无法自理。漫长的康复期就这样过去了2-3年,眼看着到了上学的年龄,看着别的小朋友都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身体无法行动的他只能在医院做康复,他太想上学了,于是在康复的同时还一直央求爸爸妈妈教他识字看书。八岁时,为了能使郑力升顺利上学,在外打工的母亲回到家里照顾他,哥哥读完高中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资助他和这个家。父母的艰辛,哥哥的付出他一一看在眼里,他明白只有自己好好读书才能回报他们。

成长路上的每一步,他都比同龄孩子要艰难许多。因为肢体重度残疾,无法独立坐立,为了能够坚持读书,郑力升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由父母推着他去上学,父亲将他推到教室后,反复调整他双腿双脚的位置,调整他的课桌和轮椅位置后才放心离开。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没办法承受繁重的学业,对他特殊照顾,允许他迟到或者早退,作业也可以用全部完成,但他坚定而倔强地说:“不,我能做到!”坚强的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很好。每天的课结束后,还把所学的内容带回家再学习一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作业,同时又超前预习知识。

为了使身体能够支撑全天候学习,在完成日常学习任务后,他每日在家还会坚持做1-2个小时的康复运动,除了日常的康复按摩,每一次站立运动对他来说都是一次疼痛的折磨,下肢无力,双手使劲支撑在站立架上,即使胳膊发抖都还要多坚持一会,做完站立运动后,他的双手都是红彤彤的,郑力升说他不怕,虽然只能这样慢慢康复,但他相信一定会有奇迹发生。

六年来,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几乎从不曾迟到早退。他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勤奋好学,各科老师都对他赞不绝口,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每次考试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没有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而气馁,放弃学习,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团结同学,互助友爱

因为他学习踏实,成绩好,做作业又快又好,班上的同学非常佩服他,有弄不明白的问题,做不到的作业经常去问他。每当下课,郑力升的桌子旁总是围满了人,没有听懂的知识点,不会做的习题,郑力升总是一遍又一遍耐心为同学们讲解,从没有不耐烦的情绪。看着同学们在他的帮助下成明白了,他心里暗暗高兴,激动得鼓掌喝彩,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同学们待我很好,我生活不方便,经常帮助我,是他们先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温暖。他们对我的好我无以为报,我就用自己业余时间来帮助他们学习,我们共同进步!”的确,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会在他进出教室时搭一把手,帮忙换掉不平稳的课桌,捡起掉落的文具,帮他接一杯水;体育课时他们推着郑力升一起去操场,带他一起玩游戏,操场上时时传来郑力升开心的笑声。

在学校的运动会上,郑力升主动要求担当班上的“小记者”,他不能和同学们那样跑跳,他就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同学们运动的风采,为同学们写了许多振奋人心的通讯稿在广播里播放。操场上,哪里有比赛项目,哪里就有他的喝彩声和加油声。在一次800米比赛中,汪祖林落后伤心地哭了,郑力升推着车子过去鼓励他说:“没事!这次输了,你还有机会!在下面的比赛项目中加油就是了!别放弃!我相信你!”在他地鼓励下,汪祖林在后面的1000米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他跑过来抱着郑力升,两人热泪盈眶。

心里有光,决不放弃

由于经常久坐不能活动,导致颈椎有些变形,加上身体的疾病,郑力升曾经打过退堂鼓,他看到父母脸上的皱纹和没日没夜的操劳不由得心酸,但他深知父母的辛劳。同时,他也真挚地感谢学校为他提供的便利,自郑力升上小学学以来,学校为他打破校规,他所在的班级不换教室不换楼层。作为一名残疾少年,他清楚的知道,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虽然身体有残缺,但是精神不能残缺,思想不能残缺。他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命运对我已经这样了,大家为我付出了这么多,难道我就这样放弃了我自己吗?如果我自己都不努力谁能替我努力呢?我坚信我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以后也一定有机会站起来!我永远不会放弃这个希望!”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郑力升的求学路就是在轮椅的“咕噜”声中一圈一圈滚出来的,一个个日夜勤学苦读中,入学后的他从为懈怠,即便身体不便,也未能磨灭他向着梦想奔去的想法,他的积极向阳时刻感染着身边的人。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郑力升的坚韧和乐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折翼天使对待人生的态度,相信他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