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讲台三十八年 照亮孩子前行路
发布时间:2024-05-28 10:50
作者:陈兵 谢艳敏
来源:襄州区朱集镇中心学校

38年来,他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上,如同一支默默燃烧的蜡烛,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瘦削的脸庞刻满岁月的年轮,磨灭不了热爱教育的初心,默默无闻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己任,勇挑重担、甘于奉献;他勤于钻研,勇于实践,教学有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被评为襄州区“英语优质课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和“优秀通讯员”等,他就是襄州区朱集镇中心学校王永社老师。

潜心教学关爱学生

王老师深知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泓清澈源源不断的活水。为此,他一方面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修炼师德师风,另一方面苦练内功,如饥似渴的坚持学习新课标和新理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实践与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教学要读懂学生,春风化雨”。王老师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始终关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给予他们更多鼓励和帮助。只要发现点滴进步,就极力表扬他们,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对待中等生,注重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对待优等生,要求他们不仅学习优秀,做人更优秀。英语对于不少农村孩子来说是一门薄弱学科,王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英语成绩上不去,不是脑子笨,而是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造成的。上学期,班上有一位男生小强,上课和自习时坐姿不端正,喜欢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平时单元检测总是不及格。于是王老师多次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苦口婆心的教育,使该生认识到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最终彻底改掉了学习上的坏毛病。之后,在王老师的耐心帮助下,该生学习成绩上升很快,期末统考中,他的英语成绩达到优秀。在长达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被王老师转化的后进生数不胜数。

传递教育正能量

王老师担任两个班的英语课,还兼任七年级英语备课组长,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自2011年开始担任学校信息宣传员,为了搞好信息宣传工作,他挤出时间写稿子报道本镇新近发生的教育新闻事件,因此,他被学校领导和同行们称为播撒教育正能量的人。由于笔耕不辍,他撰写的多篇新闻稿件相继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新闻网、襄阳日报等各级报刊和媒体上。他多次被评为镇区级模范通讯员。

有人关切地问王老师,还这么拼究竟图个啥?他淡然一笑。家人抱怨他不顾家,成天什么家务都不做,他心中有愧于家人的默默付出。王老师常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有所追求。教育宣传工作是社会大众了解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师德楷模,这些难道不需要我们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吗?作为一名兼职通讯员,为了教育的明天,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肩头的责任,牺牲一点个人利益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想耽误学生一节课

参加工作38年来,从没有无故落下一节课。他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作为教师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王老师的家离学校十多里路,不管遇到任何恶劣天气,只要是英语早读课,他总是雷打不动早早站在教室门口,等学生的到来,然后耐心辅导他们晨读。学生亲眼目睹,久而久之,班风正了,学风浓了,都以老师为榜样,坚持早到教室读书。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

随着年龄增长,加上长期伏案工作,王老师患上严重的颈椎腰椎病,坐骨神经疼,每逢身体不适,也是买点药,坚持不请假。2023年年底的一天,王老师因手脚麻木无法行动才被学校领导送往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但他却放心不下学生,在病情稍稍缓解后,不顾医生一再挽留,申请出院后直接回到学校上课。对于这种行为,家人不理解,朋友也劝他别再拼命。他却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个良心活儿,不能因为自己有事,就丢下学生不管。”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作为一名老教师,王老师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牢记使命,继续耕耘在三尺讲台上,一如既往的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