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高职有个神奇团队携手央企出海“播种”5G
发布时间:2025-08-12 09:15
作者:记者 张屏
来源: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团队老师在武汉对海外学员进行远程培训

印尼学员点赞

91名学生在烽火通信上课 受访者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董明 周思思 实习生 叶锦添

8月8日,正值酷暑,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下文简称“武软”)“烽火产教融合团队”的老师们却忙得不亦乐乎——

马上开始的新学期,他们将随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烽火通信”)出海到巴西等国家开八九个5G技术培训班,为光通信产业链系统培养海外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团队所在专业群“现代通信技术”刚被纳入第二期国家“双高”建设专业群,他们需要“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他们与烽火通信合作的首届现场工程师班一期反响极好,马上要开二期了……

“这都是巧解‘产教融合两张皮’的成果。2020年9月,校企合作挂牌‘烽火产业学院’时,我们还没想好未来明确的发展方向,更想不到双方会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深深绑定,校企双方联合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同牵头成立‘武汉·中国光谷’(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为3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通信技术培训课程、为印度尼西亚培养470位5G工程师,因帮更多人共享科技与数字文明红利而被写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主旨报告。”团队负责人、武软电子工程学院现代通信教研室主任耿晶晶说。

在产业前沿找到5G锚点

武软和烽火通信是一墙之隔的“邻居”。2008年起,校企双方便开始合作,2019年5月,烽火通信首次向武软捐赠光通信设备,价值高达265万元。

此时,校企合作仍是浅层次和松散的。深入融合始于2020年5月双方开始共同开发“5G承载网络运维”1+X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耿老师最开始跟我们说‘1+X’,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对企业的意义,兴趣不大。他们锲而不舍来做工作,说先有标准才有人才培养,才能不断拓展企业的影响力。当时5G商用刚起步,我们就瞄准了5G做文章。”武汉烽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培训部经理刘俊说。

2020年是中国5G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政策与产业协同发力的关键年份,校企聚焦“5G承载网络运维”这个锚点,成果纷至沓来:2021年3月,它们共同开发的“5G承载网络运维”1+X证书正式获国家批准成为第四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2021年6月,校企合作申请《5G通信设备运维检测系统》软件著作权一项,校企合作项目《5G承载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通过湖北技术交易所组织的项目成果评价,被广泛应用于烽火通信研制生产的5G承载网设备中;2022年1月,校企合作项目《5G承载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1-2022年,校企合作编写教材《“5G承载网络运维”》(初中高级)3本,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这中间创下了很多个“第一”,双方合作更加紧密,仅烽火通信向武软捐赠光通信设备一项,价值便近2000万元。但这支百分百为“双师型教师”的团队更大的收获是,要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的老大难,最重要的是“校”真正成为“企”的合作伙伴,让“企”也从“融”中获益。

“2022年我们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湖北省高职院校首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拿到这么大的奖。我们的工作体现在将校企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并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耿晶晶说。

跟随央企出海“打拼”

中国正在不断向世界输出“5G”标准,以烽火产业链为例,已落地100多个国家、地区。

企业有大量的本土技术人才培训需求,武软“烽火产教融合团队”主动介入。

2021年,烽火通信印尼子公司成功中标印尼国家通信技术村村通项目。“村村通”项目具体实施的技术人员主要是印尼当地员工,他们在网络建设和设备维护中碰到各种问题,急需通过培训给予解答及技术指导。武软团队沟通了解村村通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调研分析印尼本地员工的培训需求,精准制定培训计划及内容。开发了多本英文培训教材,多门英文教学课程资源。2021年10月,烽火产业学院培训中心(印度尼西亚)正式挂牌。

从2021年至今,武软团队为烽火通信印尼“村村通”项目开展移动通信技能培训5次,培训烽火印尼员工1400人次。“培训使我更清晰地掌握了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技能,对通信新技术有了更多的认识。特别是在‘村村通项目’运维时经常碰到各种设备故障,培训中学习到的故障诊断与处理方法帮我解决了单板更换、系统升级等问题。希望未来还能有持续的培训,提升现网运维能力。”2022年8月,烽火通信公司印尼员工Tri Fajar Kurnianto在参加培训后说。

这样的故事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一再发生。团队教师欧阳才校介绍,他们先后承接了商务部“乍得电信通讯发展研修班”“海底光缆新技术研修班”等,为缅甸、埃及等11个国家开展光通信新技术培训460人次。在开展“乍得国家职业标准共建互认项目”立项建设的过程中,主导开发了《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标准》,已被乍得有关政府部门认证采用并纳入乍得国家职业教育体系。

“是的,我们不仅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能人才,更在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耿晶晶说,目前,团队正在打造基于知识图谱的AI助教并把它嵌入到在线学习平台中。今后,他们能为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知识背景的学习者开展无语言障碍的线上教学、线上答疑、线上研讨等,帮助学员更好地完成技术技能培训。

将为学生开“出海课”

团队所有这些经验,都被应用在了教育教学中,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武软2023级现代通信技术专业通信2303班学生洪博翰介绍:“上学期我们在烽火上了两个月的课,下学期还有三个月课,同学们每天摸的都是价值几个亿的设备。我一个在武汉著名高校学通信的朋友很羡慕我,说他们之前也去烽火学习,但时长只有7天。”

洪博翰等91名学生是武软与烽火通信合作共建省级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的首批学生。“我们这个项目将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数字通信现场工程师,从事5G网络部署、运维、优化等工作。”欧阳才校曾是烽火通信的高级工程师,他骄傲地说,这个班将打破以往这家名企校招的惯例,“现场工程师班的学生将全部在烽火产业链就业,优秀学生将‘直通’烽火。”

团队正计划为学生们加强英语等课程。“产业在出海,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应具备出海能力。”欧阳才校说。

“很多人问我们,你们团队才六七个人,为什么要做那么多事。我觉得答案还是落到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耿晶晶说,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接当地的经济、产业、社会需求,发挥育人功能,助力地方发展,“那我们就该瞄准湖北万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对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21’产业体系中‘光芯片与光器件、光通信设备、智慧光网络’等光通信重点领域发展需求。”

如何做到,他们也想好了。“还是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国家级‘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为载体,深入推进教学关键要素改革,系统构建适应光通信重点领域技术迭代演进要求的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群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服务平台。”团队老师们说,如今,以现代通信技术专业为核心,以软件技术、智能光电技术应用、集成电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为支撑的高水平专业群已被纳入国家双高建设,未来,他们将努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数字化、国际化光通信高技能人才,为区域光通信产业三个重要领域提供人才支撑,服务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