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心灵对话”本暖了留守娃的心
发布时间:2025-08-12 09:14
作者:记者 张渊
来源: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毕业生回校看望丁凤华老师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张渊摄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皮教发 实习生 夏艺宸

如何为缺失家庭教育支撑的心灵导航?在武汉市黄陂区蔡店中学,班主任丁凤华用一本自创的“心灵对话”本给出了温情的答案。在这里,孩子们记录点滴善行、倾诉内心困惑、学习彼此包容,让这本特殊的日记,成为照亮成长之路的温暖灯火。

为留守娃独创心灵成长日记

蔡店中学,武汉市最偏远的乡村初中之一。全校近400名学生中,有300多名是留守儿童。“育人先育心,然而对于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需要承担起更大责任。”面对这一现状,扎根乡村讲台30年的丁凤华看得真切,“首要任务不是灌输知识,把心扶正了,学习才能跟上。”为此,她倾注心血,独创了一套针对性强、充满温情的德育工具——“心灵对话”本。

8月初,记者采访时看到,这本A4方格册子有丰富的设计:“日行一善”鼓励学生记录微小善举,如捡纸屑、擦黑板、借饭卡等,强化“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观念;“日行一恕”,当同学无意冒犯、朋友发生争执时,记录下自己选择包容而非“计较”的时刻,化解日常矛盾,培养豁达心胸;“一日三省”则是通过写心灵日记,倾诉那些无法言说的困惑与秘密——家庭的争吵、学业的压力、青春期的迷茫,甚至深埋在心底的自卑与孤独。“对许多沉默寡言的留守儿童来说,这几乎是唯一的情绪出口。”丁凤华补充道。此外,还有“幸福银行”积分制,学生的善行能兑换“幸福币”,进而换取他人帮助,比如辅导功课等,形成互助共进循环。

小毅是班里的“偏科王”,他曾写道:“数理化能解难题,英语课却像听天书,真烦!”一次班级拔河,丁凤华特意把他安排在关键位置。绳子绷得紧紧的,却因力量不均而左右晃动,迟迟难以取胜。丁凤华抓住时机,指着晃动的绳子说:“看,光靠一两个人强不行!学习也一样,哪一科‘短’了,整体成绩这个‘桶’就盛不满水!”这堂生动的“拔河课”,让他豁然开朗。在丁凤华的持续鼓励和针对性辅导下,小毅最终圆梦武汉大学。

小瑜在“一日三省”中连续三次坦承抄袭作业并深感不安。丁凤华没有批评,而是带他走到学校假山旁。她故意往水池边走去,小瑜突然大喊:“老师别往前走!会掉下去的!”丁凤华回头,巧妙设喻:“明知道前面是水池,为什么还要往前走呢?”男孩瞬间领悟:“老师,我错了。”自此,他努力不再抄袭与拖沓。成绩优异的丹丹因一次考试失误在“心灵对话”本中自责“让老师失望”。丁凤华笑着宽慰道:“弦绷得太紧会断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不是取悦谁。”从此,丹丹不再把师长的期待当作压力,成绩反而稳步提升。

一本本“心灵对话”,载着孩子们的心事,悄然抵达丁凤华的案头;而丁凤华,则是那个在成长湍流中,稳稳掌舵的引路人。

“抽签”读书会和“烟火”作文课

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学校,丁凤华努力用一间“班级图书角”和一场场精心设置的“读书分享会”,为孩子们开辟一片丰饶的精神绿洲。

教室一隅,“班级图书角”静静矗立。图书来源多样:学校藏书、丁凤华自费购书、学生自愿暂捐(期末带回)。每周三,这片绿洲便迎来最鲜活的生机——读书分享会。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丁凤华设计了一套独特规则:分享者由现场随机抽签决定,表现优胜者获下一轮“免抽权”,而分享不够理想者则成为下一轮的“必须分享者”。“这无形中督促我们认真阅读、用心准备,谁都不想成为那个‘必须’却准备不足的人。”学生罗壮深有体会。

丁凤华坚信“语文是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她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烟火气与人情味:“生活滋味,得真正‘活’过才能写透。”这句点拨,曾深深触动了文笔优美却略显疏离的学生丁佳慧。她悄然开启了一场“生活实验”——利用周末为母亲做早餐。她开始在笔记本上记下母亲鬓边的白发、操劳手上被热油烫出的疤痕、接过早餐碗时眼底瞬间点亮又被藏起的微光……当月考作文题为《烟火人间》,丁佳慧笔尖流淌出的,不再是精致的空壳,而是浸润着汗水与温度的“灶火熏染出的、带着暖意与微呛的呼吸”。今年她成功考取中国政法大学。

阅读与生活的联结,也在丁凤华设计的其他活动中延伸。她曾自费购买花苗,开展“种花悟生命”活动:学生两人一组照顾一盆花,她甚至带他们到河对岸向村民借土。“初三压力大,但每天看到教室门口自己种下的明亮花丛,心情就变好了。”今年考入武汉大学的李迟爽回忆道,那片亲手浇灌的生机,也是对生命韧性的无声体悟。她还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晚霞满天的玉兰树下上写作课。“浪漫青春的氛围中,大家暂时忘掉了书本,和老师一起谈心,逐渐懂得生活和文字的温度。”韩聪颖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