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阳光透过窗棂在课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第三次点到小兴的名字。他猛地抬头,眼神慌乱得像受惊的小鹿,手指死死抠着课本上的插图,嘴角嗫嚅了半天,也没吐出完整的句子。周围传来细碎的议论声,他的头埋得更低,耳根泛起明显的红晕,那份怯懦像潮湿的雾气,紧紧裹住了这个瘦小的身影。我无奈地让他坐下,心里满是困惑:这孩子,为何总在知识的课堂上如此畏缩?
直到那天课后,我循着喧闹声走到乡村的晒谷场,才看见了小兴截然不同的模样。夕阳为连绵的稻田镀上暖金,晚风卷着稻穗的清香掠过田埂,场边的老槐树伸展着虬曲的枝干,浓绿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几株狗尾巴草顶着毛茸茸的穗子,随着风势轻轻摇曳。
小兴站在晒谷场中央,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洗得发白的校服衣角被风吹得翻飞。他一手叉腰,一手有力地挥向前方,清脆的口令穿透喧闹:“小胖守住柴垛!二丫绕到后面包抄!别让‘山羊’溜到田埂那边去!”话音刚落,他便迈开步子奔跑起来,鞋底碾过晒得松软的稻谷,留下浅浅的脚印。看到有小伙伴跑得踉跄,他立刻停下脚步,上前扶住对方,低声叮嘱:“慢点跑,注意脚下的石子。”重新组织队伍时,他眼神锐利如鹰,精准地指出每个人的位置漏洞,那份从容与娴熟,俨然一位久经沙场的指挥官。阳光下,他的笑容格外灿烂,眉眼间的自信与爽朗,是课堂上从未见过的模样。
我倚在老槐树下,望着这一幕,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课堂上的小兴,面对抽象的公式、陌生的生字,如同迷失在浓雾中的旅人;而乡野间的他,在熟悉的环境里,凭借对场地的熟稔、与伙伴的默契,将组织能力与应变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强烈的反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思绪的大门:我们总习惯用课本、试卷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尺,却忘了乡村的田埂、晒谷场、老槐树等,都是滋养孩子成长的独特土壤。
小兴并非缺乏能力,只是我们的课堂未能契合他的认知节奏与优势潜能。他能精准判断晒谷场的地形,调度小伙伴完成游戏,这份空间感知力与组织协调力,不正是值得肯定的闪光点吗?或许,我们的教育不该只有三尺讲台的局限,更应走进乡村的天地,将田间观察、乡野游戏、民俗活动都纳入教育的范畴。就像小兴,在“抓山羊”的游戏中,他学会了沟通协作、统筹规划,这些能力的培养,何尝不是教育的重要意义?
夕阳渐渐沉落,晒谷场上的欢笑声依旧回荡。我望着小兴忙碌的身影,心中豁然开朗: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打磨成相同的模样,而是像园丁呵护花草般,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为他们找到适合生长的土壤。愿我们都能放下固有的偏见,走进乡村孩子的世界,让课堂上的“怯懦者”,也能在乡野的阳光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