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藤蔓,沿着裂缝生长
发布时间:2025-11-07 11:31
作者:刘天明
来源: 襄阳市襄城区隆南小学

清明一过,教室后墙的那条裂缝就像淘气的孩子,把土坯挤出一道弯弯曲曲的“小路”。我盯着它发愁:白灰抹了三回,它照裂不误。干脆换个思路——让裂缝“长”点别的?于是,我宣布:谁能让这道缝“活”起来,本月“创意之星”就归谁。

第二天,张杰拎着一把湿漉漉的种子来了,袖口兜得鼓鼓,像揣着一群睡眼惺忪的小蝌蚪。“老师,南瓜藤会自己找缝钻,咱让它替墙扎辫子!”一句话,把全班点燃。我当场拍板:行,就给裂缝办个“南瓜早读班”!

说干就干。孩子们把裂缝掏成两指宽的小沟,垫点细土,点进三粒南瓜籽,再浇第一口水。那场面,跟给新生发课本一样庄重。东东最大力,拎桶的时候水晃出来,打湿鞋面,他嘿嘿笑:“先让脚也尝尝知识的甘露!”

从此,早读课多了一道流程:全班先齐声背《植物妈妈有办法》,再排队给“瓜同学”浇水。南瓜藤也真争气,第七天就探头,吐出两瓣毛茸茸的叶子,像刚睡醒的眼睛。我趁机打比方:“看,这是植物的‘拼音’,等它长出真叶,就开始写‘作文’啦!”孩子们咯咯笑,笑声把麻雀都惊得从屋檐飞起。

藤蔓长得快,比班里最能蹿个子的麻雀张还猛。两周后,它已攀着墙缝爬到窗台,卷须一伸一缩,像在招手:“早读带我一个!”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藤上签到”?让学生每背完一段课文,就用手掌比个“OK”,轻轻套在卷须上,拍一张“握手照”。月末拼成一张成长时间轴,绿藤配娃娃脸,比任何奖状都鲜活。

六月考试前,复习紧张,大家嗓子冒烟。张杰捧起最大的叶片,对着叶脉哈气,大喊:“老师,它也会蒸腾作用!替我们减压呢!”我故作严肃:“那背错一个字,就罚给藤唱首歌。”结果,错误率骤降,孩子们说:“宁可多背三遍,也别在南瓜面前跑调!”

转眼小暑,藤叶铺成一张绿幕,五朵黄花同时吹起小喇叭。早读课干脆搬到墙根,一人一只小马扎,头顶是“天然遮阳伞”,脚下是“活体挂图”。我让他们闭眼听风穿过叶片的沙沙声,再睁眼背“风吹草低见牛羊”。那一刻,语文书与田野,真的连成一片。

最大的惊喜在立秋。清晨,张杰尖叫:“老师,墙缝里结‘灯笼’啦!”我冲出去,只见三只圆滚滚的南瓜吊在藤上,像黄皮大鼓,把裂缝的丑陋遮得严严实实。孩子们围成一圈,伸手托住南瓜屁股,像托着刚出生的弟弟妹妹一样。麻雀张提议:“干脆把早读冠军的名字刻上去!”我摇头:“别刻,它们自己会记录——纹络就是日记。”

开学那天,我们摘下最大的一颗,搬到讲台。一刀下去,金黄金黄的瓤冒着甜气,瓜子排得整整齐齐,像无数张嘴在背诗。我给每人盛一小碗,说:“这是暑假作业,也是开学礼物,甜不甜?”孩子们齐喊:“甜——!”声音大得震得窗棂上的灰簌簌落。

我把南瓜籽洗净、晾干,装进信封,写上“下一届早读教材”。裂缝依旧,但已被藤蔓缝成一条绿色的“拉链”,拉合了墙,也拉合了书声与田野。我摸摸张杰的脑袋:“你们把早读种进墙里,墙就把秋天回赠给你们。”

黄昏,我在教案本里写下一行小字:

“教育不是把裂缝抹平,而是让藤蔓沿着裂缝生长,把光和甜都带进来。”

明年,我还打算留那道缝,只是再往里塞几粒扁豆、牵牛、甚至一两颗童心——让早读课继续“爬”着生长。谁知道呢?也许有一天,书声会顺着藤蔓,一路爬到屋顶,再翻到云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