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作业时,我总喜欢备一支红笔、一支蓝笔。红笔改对错,蓝笔写评语,那些蓝色的字迹,更像是我和孩子们之间没说出口的悄悄话。
这周讲《少年闰土》,让大家仿写“我仿佛看见……”的句式。多数孩子写的是闰土刺猹、捕鸟的场景,唯有小宇的本子上写着:“我仿佛看见闰土的银项圈,在月光下闪着光,像奶奶给我编的银手链。”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银手链简笔画。我握着笔笑了,在旁边用蓝笔写道:“你的眼睛总能找到文字里的温暖联结,真了不起。”第二天收作业,她在我的评语旁画了个咧嘴笑的小太阳。
昨天的口语交际课主题是“身边的小事”,课堂上举手的总是那几个活跃的孩子,后排的小宇一直低着头。放学后,他却磨磨蹭蹭地走到讲台前,递来一张折成方块的纸。展开一看,是他写的短文,说自己每天早上帮清洁工阿姨捡散落的塑料瓶,阿姨总会朝他笑,“那笑容比早餐店的豆浆还暖”。文字朴实,却透着真切的善意。我想起课堂上强调“小事里藏着大温暖”,原来沉默的孩子,早已把道理融进了生活里。我在班上读了这篇短文,没提名字,只说“这是咱们班一位同学的真实故事”,余光瞥见小宇悄悄坐直了身子,耳朵尖都红了。
今天整理作业本,发现好几本里都夹着“小纸条”:有的是订正完错题后的“谢谢老师”,有的是问“下次能讲个课本里人物的其他故事吗”,还有的画着歪歪扭扭的老师头像。这些细碎的痕迹,比任何工整的作业都让我动容。
语文从来不是单向地讲授,就像作业本也不只是对错的战场。那些藏在文字里的观察、落在评语旁的涂鸦、递来纸条时的忐忑,都是师生间最珍贵的互动。红笔修正的是知识,蓝笔传递的是心意,而教育的温度,就藏在这一笔一划的往来里,轻轻悄悄,却实实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