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汉字熬成有温度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05 09:13
作者:张先全
来源: 沙洋县后港镇后港小学

教小学语文的已六年,我总在思考:怎么让孩子们不把“读课文、写生字”当成任务?去年接手三年级(2)班时,班里的小诺(化名)给了我答案。第一次上《秋天的雨》,我让大家分段朗读,轮到小诺时,她站起来攥着课本,声音小得像蚊子叫,每个字都磕磕绊绊,读到“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时,还把“扇”字念成了第一声。台下有同学偷笑,她的脸瞬间红到耳根,头埋得快贴到课本上。

课后我翻小诺的作业本,发现她的生字写得工工整整,可课文旁的批注全是空白,作文本里也只有寥寥几句话。我找她聊天,她捏着衣角小声说:“老师,我觉得课文里的故事没意思,字也冷冰冰的,我读不懂。”这话像块小石头,砸在我心里—— 原来孩子们不爱语文,不是因为笨,是我们没能把汉字里的温度传递给他们。

从那以后,我开始在课堂里“加调料”。讲《秋天的雨》时,我没急着讲段落大意,而是带了一筐东西进教室:金黄的银杏叶、装着桂花的小玻璃瓶、还有用卡纸做的“小扇子”。我把银杏叶分给大家:“你们摸摸叶子的边,是不是像小扇子的扇骨?再闻闻桂花,秋天的雨里,是不是就藏着这种香味?”小诺捏着银杏叶,指尖轻轻蹭过叶片,突然说:“老师,我好像看到叶子在风里扇来扇去,把秋天扇凉了。”我赶紧让她把这句话写在课文旁,还在全班面前表扬她:“小诺发现了课文里藏着的画面,太厉害了!”那节课后,小诺的课本旁渐渐多了些歪歪扭扭的批注,比如在“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旁边写:“我见过这样的邮票,寄给冬天的信。”

不光是阅读,写字课也能变有趣。教“家”字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个房子,指着“家”的宝盖头说:“这个宝盖头就是咱们的屋顶,下面的‘豕’字,在古代是小猪的意思。想想看,屋顶下养着小猪,是不是很热闹、很温暖?这就是‘家’呀。”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小诺还举手说:“老师,我家有爷爷养的小鸡,‘家’字下面也可以是小鸡吗?”我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你的家有小鸡,那‘家’在你心里就是有小鸡的房子。”那天的生字本上,小诺的“家”字下面,多画了一只小小的小鸡,旁边写着:“这是我家的小鸡,它会啄我的手心。”

最让我惊喜的是小诺的作文。上个月写《我的小天地》,她居然写了三百多字,还主动举手要读给大家听。她站在讲台上,声音比以前响亮多了:“我的小天地在阳台,那里有我的兔子玩偶,它的耳朵上有个小补丁。每天晚上我都跟它说悄悄话,告诉它今天学了新字‘暖’,老师说‘暖’字左边是日,右边是爱,有太阳和爱的地方就暖和……”台下的同学安安静静地听着,没人再偷笑,还有人跟着点头。

现在的语文课上,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找温度”。读《司马光》时,有孩子说“司马光砸缸时,肯定很着急,手都砸疼了”;写“笑”字时,有人在旁边画个咧嘴的笑脸;就连以前最不爱发言的小宇,也会在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跑来说:“老师,我想去西沙群岛,看看五光十色的海水里,是不是真的有好多小鱼在游。”

上周家长会,小诺的妈妈特意来找我,手里拿着小诺的作文本:“老师您看,孩子现在每天回家都要读课文,还会给我讲课文里的故事,昨天居然说要写篇《冬天的雪》,说要把雪花写成会跳舞的小精灵。”看着作文本上那些带着童趣的句子,我突然明白:小学语文老师就像个“熬汤人”,要把一个个冰冷的汉字,熬成有画面、有味道、有温度的故事,让孩子们喝到心里,从此爱上这门课。

未来的日子里,我还想带孩子们去公园读《秋天的雨》,在雪天写《冬天的雪》,让他们知道:语文不是课本里的铅字,是藏在生活里的故事,是握在手里的温度。只要我们愿意多花点心思,每个孩子都能在汉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