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教育的蜕变之路
发布时间:2025-04-17 08:17
作者:熊巍
来源:郧阳思源实验学校

《史记·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意思是人类社会的万千世界,规矩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事前要进行仁义道德的教育,事后要用刑罚对得失进行奖励和制裁。可见,守规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代代相传。

“上课认真听讲,回答问题要举手,按时完成作业,遵守课堂纪律”“上下楼梯靠右行,食堂就餐排好队”“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行”“乘坐公交先上后下”“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乱丢垃圾”“购物、购票按顺序排队”......这些都是学生应遵守的规矩,也是学生必备的品质。

小时候,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我径自坐在桌子上,没等客人动筷子,我就开始吃了起来。这时候,父亲狠狠地批评了我,面对父亲严厉的面孔,我委屈地哭了起来。

吃完饭,送走了客人,父亲抱着我说道:“孩子,客人没有动筷之前,作为主人家是不能先动筷子的,这是规矩,也是礼貌,懂吗?以后可要记住了!”

我点了点头,依偎在父母温暖的怀里,轻轻地说道:“老爹,我知道了!以后,一定做个守规矩、懂礼貌的好孩子。”

父亲抚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知错就改,就是个好孩子!守规矩,也就是守家规,也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这是干百年来,传下来的传统,等你长大了,参加工作了,就会理解得更深刻。”

父亲的话一直激励、约束着我,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做“规矩人”,守规矩一直陪伴着我成长。后来,参加工作以后,我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做一名守规矩的好少年。

小华(化名),是我所教学生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她上课不守规矩,总是不守课堂纪律,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常常闹些恶作剧,成绩一直在班上垫底,让老师们很是头痛。

经家访得知,小华的家庭很特殊,四代单传,父亲是上门女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个老人围着她转,对她特别溺爱,久而久之,养成了一些坏毛病,成为老师眼中特别不守规矩的学生。于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会同班级科任老师制定了转化措施。给小华设置了一个特殊“岗位”--纪律监督员,明确规定岗位职责,让小华在监督他人的过程中,改变自己。俗言道:“打铁靠的就是本身硬”。要想监督别人,作为纪律监督员的小华,自己也要守纪律。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小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掉了以往身上的毛病,各学科成绩也慢慢地好起来。学期末,被学校评为“进步之星”,戴着大红花,站在领奖台上,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小华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看着小华的进步,我又实施了另一个计划,当年暑假,在经得小华家人的同意后,我将小华接到我家,同上大一的女儿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让女儿辅导、补习功课,也让女儿身体力行影响她。一个暑假下来,小华和女儿成了形影不离的“忘年交”,亲如姊妹。最让人高兴的是,小华的言行举止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了人们眼中真正的守规矩、懂礼貌的“小淑女”。

环境造就人,也改变人。小华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守规矩,学习成绩也不断提升,初中毕业时,以骄人的成绩顺利升入十堰市一中。

后来,小华与我和女儿保持长久联系。大学时,她在一次来信中说:“老师,走进大学校门,我深深地感到,没有您的教育、引导,就没有我的今天,也让我感到从小树立规矩意识,对一个人的人生成长有多么重要。请您放心,我会一直保持守规矩的良好习惯,走好人生每一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规矩是调节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党纪国法、规章制度以及个人修养、道德情操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在规范人们行为、促进社会和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规矩意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学生走向社会能站得稳、走得正、走得远,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