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从我们学校后山的小路走过,听见“咔——咳!咔——咳!”的怪声,别慌,那不是老爷子犯了咽炎,是一架老水车在清嗓子。更准确地说,它在接受一群孩子的“机械体检”——用吸管和气球做的听诊器,听木头咳嗽,给木头开药方。
水车退休已有十年,木辐条干裂,像老者的肋骨。前些日子暴雨后,它突然开始“说话”——每转一圈就先来一声“咔”,再接一声“咳”,节奏分明,回声在稻田里荡来荡去。孩子们觉得好玩,我却嗅到了科学课的味道:振动、频率、机械诊断——零成本的STEAM,来了!
小咔是机械迷,11岁,随身带一把螺丝刀,自封“车医生”。他第一个冲上去,用螺丝刀柄敲敲木辐条,像模像样地皱眉:“听这咳嗽,多半是支气管炎。”我忍住笑,递给他一根吸管和一个气球,“用这个,先听诊。”
于是,一支“土制支气管镜”诞生:吸管插进木缝,气球蒙住管口,振动顺着木纤维传到气球表面,手掌轻轻一触,就能感觉“咳嗽”的强弱。小咳站在一旁,嘴里模仿“咔——咳”,节拍竟与原声分毫不差,活脱脱一台“人肉扬声器”。
接下来是“声纹心电图”。小振举起手机,打开免费声谱软件,对准水车进行录音。频谱图跳上屏幕:800赫兹的“咔”峰高耸,300赫兹的“咳”峰矮胖,像双峰心电图。小振推了推并不存在的眼镜:“病灶在800赫兹,需要‘药物’干预。”药物就是菜籽油——廉价、易得、渗透力强。
我们用橡皮锤给每根木辐条“叩诊”,贴上颜色贴纸:红=高声,绿=低声。一圈下来,一张“病灶地图”出现:红色集中在右侧三根辐条。小咔给它们编号:“1号、3号、5号,你们被逮捕了。”
“治疗”开始。孩子们给红色病灶滴上菜籽油,再用锤子轻敲,油渗进木纹,800赫兹的峰值像泄了气的皮球,迅速下降。水车旋转,声音变了:“咔——咳”变成“清——嗓”,像老人终于吐出一口浓痰。
第二轮录音,对比图跳上投影幕:800赫兹峰值下降30%,300赫兹峰值依旧稳。小振宣布:“咳嗽变清嗓,疗效显著!”掌声在车间里炸开,比任何期末表彰都响亮。
尾声是“开药方”。孩子们把“声纹对比图”放大贴在车间门口,标题:机器也会感冒,听声可诊病。下面附上一行小字:每日一滴油,800赫兹不再吼。
我收起橡皮锤,在教案本上写下结案陈词:
“机器也会感冒,听声就能开药方——让水车咳一声,把振动变成诊断书。”
夜里,风又吹转水车,声音清亮,像被治愈的老人在哼小曲。孩子们隔着窗挥手:“晚安,车爷爷!”我站在暗影里,听见自己的心跳,与800赫兹的“旧咳嗽”一起,被月光轻轻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