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完化学作业,傍晚的薛坪镇已罩上一层薄暮。信步走出中学校门,那股熟悉的、混合着焦脆面香与醇厚油香的气息,又从最热闹的十字路口新开的铺子飘来。那是南漳猪油饼的味道——我们南漳县本地一道有名的小吃。它以老面为底,裹入晶莹的猪板油丁、碧绿的葱花和喷香的椒盐,经卷、盘、擀后,再贴进传统的炭火炉内壁烘烤。出炉时,饼子通体金黄,外皮沾满芝麻,刷满酱,咬一口,层次分明,外酥内软,油香与葱香在嘴里炸开,是许多南漳人从小吃到大的念想。
如今,这地道的美味竟也翻山越岭,在咱们薛坪镇扎下了根。捧着这刚出炉、热腾腾的乡愁,我站在店门口,忽然觉得:这饼里揉捏的,竟全是教育的道理。
这饼好吃的根本,在于发面。老师傅总说,面得慢慢醒,急不得。时辰不到,面就没魂了。这让我想起班上的小辉,父母常年在外,刚来时像块沉默又板结的面团。我也曾心急,给他开过不少“小灶”,效果却总像对着一块醒不透的死面。后来我索性慢下来,不再催逼,只是在他偶尔抬头时递过一个眼神,课后闲聊几句家常。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直到半个学期后的一节化学实验课,他竟主动举手要求操作,眼里第一次有了光。我明白了,教育,尤其是面对咱们山里的这些孩子,很多时候就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发酵”,需要的正是这种尊重自然节奏的耐心与温暖。
看着老师傅灵巧地将馅料卷进面皮,再盘成团,我想到的是“转化”。那看似肥腻的猪油丁,在高温的历练下,非但没有败味,反而化作了满口酥香的灵魂。这多像那些让人头疼的“个性”?那个总在化学笔记上画插画的女孩,她的才华一度被视作“不务正业”。可为何不能引导她把实验仪器画成生动的图画呢?当知识穿过她擅长的路径,便如猪油遇到热,瞬间被点化,焕发出意想不到的活力。教育的妙处,或许就在于创造这种“转化”的契机。
“啪”的一声,饼坯被利落地贴进炉壁,迎接炙热的考验。这无疑是饼子定型、增香的关键一步。没有这番锤炼,饼只会是软塌塌的面疙瘩。这恰似成长必需的磨砺。去年带学生参加县里科技竞赛,野外采样时突遇大雨,设备淋湿,孩子们沮丧不已。我正想安慰,组长小芳却抹了把雨水说:“老师,雨停了咱们重来,正好比比下雨前后的数据!”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种在挫折中被激发出的韧性。这必要的“炙烤”,让他们的内心变得如饼壳般坚强,而保有内心的柔软。
饼摊前,人来人往,口味各异。教育又何尝能追求单一的标准?那个沉默寡言却能把实验器材整理得井井有条的男孩,他的细致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承认差异,欣赏不同,让椒盐的咸香、葱花的辛香、猪油的醇香都能在生命的饼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或许才是“因材施教”最朴素的真意。
饼已吃完,余香满口。回到办公桌前,明天的课似乎也多了些烟火气的灵感。在这片山镇上,教育或许没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它就像这只炭火烤出的南漳猪油饼,讲究的是时节、火候与一份对待食材的诚心。我们能做的,便是守好这方教育的炉火,耐心地、虔诚地,等待每一块独一无二的面坯,都能绽放出属于他自己的、层次丰富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