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校园门口的青石板总是先一步醒来。凌晨五点,雾气像牛奶一样漫过田埂,也漫过石板的裂缝。我踩着露水去开校门,远远就看见几团黑影蹲在地上,像几只静待天亮的鹌鹑——那是我们班的孩子,脚边摆着沾泥的韭菜、带缨的萝卜,还有用狗尾草捆成一把的菠菜。他们见我来了,齐声喊:“老师,早市开张喽!”
是的,“露水集市”——孩子们给这个微型市集起的名字,每月最后一天清晨营业,一小时收摊。不卖别的,只卖自家地里最鲜的那口。没有二维码,没有大喇叭,只有露水当灯光,吆喝当音乐。
“新鲜萝卜,咬一口甜到心里咧——”
“韭菜露水洗过,炒鸡蛋能香三条街——”
童声脆亮,顺着雾气飘出老远。我把手拢在嘴边,给他们当“扩音器”:“各位乡亲,小孩做生意,货真价实,露水可鉴!”赶集的村民被逗得直乐,纷纷围过来。五分钟不到,萝卜就剩下一根歪尾巴,韭菜只剩半捆“黄头发”。
最小的豆苗儿攥着三张皱巴巴的一块钱,跑到我面前,踮脚把钱塞进我手心:“老师,这是我的‘书箱基金’!”——那是我们班的秘密存钱罐,用来买课外书。钱罐其实是个洗净的塑料油壶,放在讲台角落,谁有零钱谁往里塞。壶壁贴着一张歪歪扭扭的字条:
“让钱长出书,让书长出翅膀。”
七点,太阳爬上屋脊,雾气退场。孩子们把空篮子摞好,随地捡几根狗尾草,在石板上拼出“下月见”三个大字,然后嘻嘻哈哈冲回教室,脚底带起一路露水,像一群刚上岸的小鸭子。
月底一算,书箱里躺着八十七块五毛,足够买二十本二手图书。我领着他们蹚过小河,到镇废品站淘书——《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月亮的味道》……老板听说钱来自“露水集市”,爽快地打了七折,还赠送了一本《蔬菜种植小窍门》。回来的路上,孩子们轮流把书举在头顶,像举着一面看不见的旗。
期末那天,图书角已塞得鼓鼓囊囊。我让他们写感言,豆苗儿憋了半天,写下一句:
“原来钱不是花掉的,是种出来的——种在地里长出菜,再种进书里长出梦。”
读完,我摸摸他沾泥的刘海,心里像被露水洗过一样清凉。教育不必正襟危坐,只要一块青石板、一篮青菜、一把露水,就能让文字和泥土一起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