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枚蚕茧的直播
发布时间:2025-10-11 13:05
作者:李晴川
来源: 襄阳市襄城区胡巷小学

学校的木门被风吹得直响,我蹲在讲台抽屉里找粉笔,却摸出一枚蚕茧——只剩半边,像被谁削开的月亮。茧壳薄得透光,蛹一动不动,像按下暂停的逗号。我愣住:这是去年“同步课堂”留下的遗物。

去年四月,区教研室推行“城乡同步课堂”,我校被定为“接收端”。桑苗刚冒芽,我的教室装了第一块触摸屏,与镇小连线。信号不稳,画面一卡,屏幕上就飘“雪花”。那天我上《蚕姑娘》,阿禾家的网线最弱,声音断断续续,他急得在院子里转圈。课后他给我发语音:“老师,俺捉了一条真蚕,想让你看看。”

一周后,邮包到了:塑料瓶里躺着一条蚕,瓶壁戳几个孔,塞满桑叶。我把它养在讲台抽屉里,每天直播前先给它镜头,让屏幕那端的孩子们看见——老师与你们共养一条蚕。蚕很争气,四次蜕皮后上山结茧,却在直播结束那天被我碰落,摔成两半。我尴尬地把茧收回抽屉,想等有空再处理,谁知一忙就是一年。

今年新学期,科学新课标增添了“生命科学实践”。我把半枚蚕茧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分组观察:为什么茧壳透气却不渗雨?断面为何呈锯齿状?有人说“蚕宝宝最后一口丝咬断了退路”,有人猜“风干叶渣硌裂了壳”。讨论声像一群麻雀。我不再给答案,只把问题写进黑板左侧的“蚕之谜”专栏,让他们周末回家问老人、查手机、做实验,下周带回证据。

第三天,阿禾把茧壳带回家,用爷爷的放大镜看,发现断面粘着一粒桑葚籽渣。他推断:蚕上山时拖带着潮湿的果渣,水分蒸发后纤维收缩,导致开裂。我表扬他“用刑侦思维解生物学”,他咧嘴笑,门牙缺了一角——去年冬天骑车摔的,一直没补。我忽然明白:教育不是递给孩子完整知识,而是把一次“断裂”交到他手里,让他自己找针找线去缝。

周末,我布置了“跨学科”作业:

① 数学组——测定茧壳密度与透气孔径;

② 语文组——写一首“断茧”小诗,须含“网”“信号”“破壳”;

③美术组——用桑皮纸拓印茧纹,做成灯罩。

孩子们把作品照片发班级群,隔着山川也能听见惊叹。那晚,我把灯罩放枕边,茧纹投在天花板上,像一张缓缓张开的网,把去年掉线的“雪花”一片片接住。

第三周,阿禾把补好的茧壳带回教室——他用妈妈缝被子的白线,沿裂缝绣出一道波浪,像给月亮镶银边。我让他把茧放在投影仪下,裂缝处立刻发光,全班“哇”一声。我说:“这就是‘生长’,也是‘修复’。”随即在黑板上写下新课标关键词——生命科学实践,却只画一条虚线,像未完的丝路,把教室与远方桑田、去年直播、明年未知等轻轻串起。

下课铃响,孩子们涌出教室,阳光把影子拉得老长。我独自收拾讲台,又把那半枚蚕茧放回抽屉——裂缝仍在,却不再漏风。它成了我的“教学U盘”,存着一段掉线却不掉链子的日子,也提醒我:

最好的课堂,常常从一次“断网”开始;

最真的成长,往往诞生于一枚“破茧”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