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粉笔灰到触摸屏,我的三十年教育见证
发布时间:2025-09-08 09:10
作者:李华国
来源: 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从做学生到当老师,三十多年来,我见证了教辅工具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就拿黑板来说,从传统的“土黑板”,到挂壁的“绿板”,到可推拉的“多媒体黑板”,到现在遍地开花的“智慧黑板”,可谓融入了我的整个求学生涯和教学生涯,我对黑板有着特殊的感情。

上世纪80年代,我所就读的村小还是土瓦房子,黑板一律是用水泥、石膏、黑漆做成的。讲台上的粉笔盒里,一堆的粉笔头,老师舍不得扔掉,直到写得手握不住了才罢休,就像我们舍不得扔掉铅笔头一样。依然记得李老师的板书遒劲有力,粉笔与黑板摩擦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充满了优美的节奏感。但粉笔有时候走到一块地方就容易“滑倒”,甚至断裂,影响李老师的心情。那一块地方也许是泥瓦匠制作黑板时没有抹平整,也许是后来有同学搞恶作剧涂了蜡层。坐在边上的同学,斜着眼睛看黑板,容易晃眼,看不清字,只有等下课了才找同学补笔记。

时间久了,黑板的油漆容易干裂脱落,甚至褪色,黑板表面也是凸凹不平。放假了,学校往往会请工人把所有的黑板都重新涂漆。开学后,我们看到焕然一新的黑板,感觉到了新学期的新气象。

那时候学生手里只有课本,学习资源极其有限。李老师不厌其烦地补充摘抄他手头上几本典籍中的优美语句,一堂课下来,他要擦几次黑板,手上、衣服上全是白灰,坐在前排的同学也是苦不堪言。我们语文功底的初步建立,源于李老师的黑板摘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上了县城的高中。黑板不再是一堵黑颜色的水泥墙,而是钉挂在墙上的一块材质较好的长方形钢制绿板。黑板变绿板,我们看起来不反光,没有视觉疲劳,据说可以减少近视眼的发病率。这样的黑板平整,颜色均匀,不会褪色,老师写起字来不打滑,显得清晰而流畅,容易擦拭。但是,黑板连续用久了,黑板变成了大花脸,上面积存的白灰太多。值日生下晚自习后用湿抹布把黑板擦洗干净,留作第二天使用。有的值日生没注意,白天下课了就抓起湿抹布擦黑板,搞得黑板表面湿漉漉的,下节课上课的老师无法动笔。

到了21世纪初,我上了师范大学,发现很多大教室安装的是推拉式多媒体黑板,教室中部吊装着幻灯片投影仪。老师来上课时,拉开两边的黑板,中间就显出投影仪和白板。幻灯片的出现,大大解放了老师,改变了老师的上课模式,上课变得轻松高效。幻灯片不受数量和时间的限制,老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得到极大的丰富,知识难点和重点的讲解篇幅也进一步得到拓展,让互动教学模式得到了初步实现。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一所县中任教,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推拉式黑板,每一位老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我们上课都要提着较重的笔记本电脑、充电器去教室,在讲台上连接多媒体数据线,用遥控器打开投影仪。为了不耽误上课时间,我总是提前几分钟去做好准备。

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反馈我上课的容量太大,一节课下来似乎都在翻动课件,他们跟不上进度,做不好笔记。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否制作多了?后来,我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时间久了,有些设备开始出现故障、老化等现象,如插口接触不良、灯泡老化等,导致出现投影仪打不开、图像不稳定或者模糊不清等问题,十分影响我的心情,影响讲课进程,有时候我不得不把多媒体教学设备甩在一边,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

2019年,我国的教育事业伴随2.0信息化建设的热潮取得了快速发展。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黑板革命”,教室里的多媒体投影仪和推拉式黑板都卸掉了,安上了“黑科技”——智慧黑板,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想象。智慧黑板是黑板的电子化,内置电脑系统,黑板中间是可触敏显示屏幕,就像一款超大屏智能手机,只要安装相关软件,什么功能都有,整个黑板表面都可以用粉笔书写或者直接触屏书写,实现无纸化、无尘化教学。翻阅课件时,只需要用手轻轻一点屏幕或者使用移动的翻页笔。智慧黑板让教室的空间变得简单而不繁杂,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和提高课堂效率,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都调动起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很多老教师都不甘落后,虚心向年轻人请教新黑板的使用方式。

当然,教室的后面依旧保留着那块绿板没有拆除,供给学生制作黑板报用。教室前后两块不同时代的黑板,就像一对父子,都在为新时代的师生服务,作出不同的贡献。

黑板在变,知识也在变,不变的是我对知识的孜孜以求,保持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和尊崇。也许不久的将来,黑板会被另一种先进的媒介取代,课堂上再也见不到黑板了。但是,我们这代人对于黑板后面故事的回忆,对成长经历的缅怀,永不会消失。